王阳明起名(王阳明幼年时期之名字)
目录导读:
王阳明出生好奇怪,出生前夕祖母梦到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
〖解梦〗:是祥瑞之兆,生活富裕,安逸舒适,能生一个漂亮的男孩,收入丰厚,家中的人口也会增添。
〖适合睡前听的音乐〗:再见往事,再见 - 林海
〖怎样提高睡眠质量〗: 晚上不要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粮食,由于这几个食物也会作用与影响睡眠。
历史 明朝 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所以又叫王阳明。中国明代最出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8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此刻多数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搭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阳明子不但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毕生事功也是赫赫,故叫作“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皆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与影响。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生下来时起名为王云,但五岁不可以说话。一位高僧告知王华,要他给儿子改名为王守仁。王华照做了,王守仁这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特别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本人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守仁自幼聪明,特别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一直许多私塾先生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据考证,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1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王守仁故居(20张)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从此以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那个时候,朝廷上下都明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王守仁画像
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录载入,他出生前夕祖母梦到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取名叫王云,乡中人也叫其降生处为瑞云楼。不过,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讲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之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从此以后他便开口讲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爸爸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爸爸和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展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邃的文化素养。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什么是第1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那个时候说:“第1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录载入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往往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见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全地球的所有的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历史称为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他在这一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清楚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他自己于7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性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常常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紧接着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部落,方圆近千里。地方guanyuan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王守仁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获宁王
王守仁毕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部落),所率团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紧接着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那个时候,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假如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并且也占了地利,那么这样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30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怎样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此刻九江、南康已经确定被敌军占领,假如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此刻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获取胜利。” 王守仁
因为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部落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团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百金,负伤千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部落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2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guanyuan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可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为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之后的日子,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加的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兴高一下。
总督两广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疾,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时候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但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爸爸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弘治十二年(1499年),27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正德五年(1510年)大宦官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受到同僚推荐,又开始担任一些重要职务。1516年,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巡抚,作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担负镇压农民起义的重任。王阳明也由于平定叛乱有功,加官晋爵。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王阳明尽管屡立战功,声望不断升高,但是仕途却日趋坎坷。1505年,正德皇帝继位,无心朝政无道荒淫,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辩护被重打四十大板后谪迁至贵州龙场,作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
在途中为躲过宦官的追杀逃出一命,后又被朝廷任命,不过屡建功勋的王阳明忧愤之下,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得到批准。回到老家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不辍,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
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更多阅读:
知行合一、“心学”宗师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但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此刻,仍是人们畅言欢谈。
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经常提到的“天理”。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自个的感性认识,更贴近实际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那个时候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代人们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毕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啥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一代宗师王阳明
王阳明的生平
王阳明(名为守仁)是明代最出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但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毕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叫作“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全球皆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与影响,于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一、生而不凡
王守仁1472年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妈妈怀胎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起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取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讲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依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讲话了。
二、守仁“格”竹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次他做决定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啥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非常大的怀疑,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三、龙场悟道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2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不久后任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龙场在那个时候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依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一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历史称为龙场悟道。
四、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五、平宁王叛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那个时候,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擒获宁王。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六、立院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爸爸。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七、总督两广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zao~fan。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八、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他是不是有一个别名叫王明阳?
没有。那是后人打错字了。
求《明朝那些事》里关于王阳明的部分
原文: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生长于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常常出身卑微,区区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中还有多少个患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形恰好完全相反。
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而且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条件,即使是也不奇怪。
王家的先辈们大多数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当过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固然差点,但也还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爸爸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整个家一起搬到了北京,由于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爸爸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这下王家更是了不得,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业已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即使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因而他请了许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十岁的王守仁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领悟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先生们也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
据老师们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在私塾里坐着,却喜欢舞qiang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有诗为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书房很闷吗?”王守仁点了点头。“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灵敏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奥妙,他第1次认识到,本人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
这首诗之名字是《蔽月山房》,作者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也是他第1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此诗看似言辞幼稚,很有打油诗的神韵,但其中却玄妙无穷。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十二岁的少年用他独一无二的思考观察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他的这种思维模式,后世有人叫作辩证法。
王阳明生在浙江余姚一个书香门第。祖母是活过百岁的老寿星,爸爸王华,明朝成化十七年进士第1名,给孝宗皇帝讲过学,才学品德都是好的。王阳明在妈妈的腹中待了十四个月才出生,出生的时刻,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奇异的梦,看到云层中有位神仙抱着小孩子送到他们家来。
所以阳明先生出世以后,祖母刻意地给他取名为“云”,就是想纪念这个奇异的梦。出生后来的阳明先生,仍然很奇怪,长到五岁时还不会讲话,家中人自然很着急,莫非这个奇异的孩子是哑巴?
后来来了一位异人,说:“这孩子不能叫王云,他应该叫王守仁。”由此就给他改了名字。
王阳明到了十五虚岁,开始四出游历,跑到过居庸关、山海关。还往往溜出塞外,饱览了山川形胜。不仅爱谈论军事,还喜欢骑马射箭,水平很高。但他的文才更胜过武略,到20岁时就参加了乡试,成绩很好。弘治十二年又中了进士,变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
更多阅读:
王阳明的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依据王守仁毕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其实就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由于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世间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就不可以算真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