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里已经定好事业能改吗(命已注定运不可改)
目录导读:
假如有一件命里已经定好的事情要发生,,,我能改变吗?
假如有一件命里已经定好的事情发生,我不会改变,由于我知道无法改变,而是选择接受,选择顺从。
命里已经定好的,能改变吗???
心变则命变,命运决定能改,看你肯不肯做。自己的经历就是最有利的证明。本人接触佛法六年,不仅本人命运改变了,老公,女儿,爸妈,妹妹的命数都大为改观,就看你怎样做而己。假如你做得不如我好,但你总能够做一两分吧,只要肯做,就有改变。也许你会问我,你怎样肯定你的命数改变了呢?那我来回答你。不仅我个人还有本人的家人,相貌变了,性格变了,处事为人处世的方法变了,周围的人事环境变好了,家庭的气氛变好了。我妹妹原来夫妻经常吵架,很伤和气,此刻,他们己经不再吵架,夫妻感情越来越好。我的妈妈原来骂人非常凶,听她骂人是一桩令我们痛苦之极的事,此刻己经大为改观,火气起码也少了一半,人和善多好。至于家人的事业学业,都挺顺利的。我的老公,刚出嫁时我老公的上司就跟我说,别嗜望我的老公在事业方面有啥成绩,由于他的品德性格决定了他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此刻他事业发展得还可以。当地一个算命先生曾经看过他的四柱,说他的命没有那么好,是我旺他了。我女儿幼年时期性格相当内向孤辟,平足,走路是八字脚,头还往前冲,懂看相的人应当知道,这几个都不是什么好相。但此刻,人长大了,平足没有了,走路正常了,还考上了一所挺好的大学。在大学里不仅是学生干不,还是学院里面的小名人,小才女。性格热情活泼开朗,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这辈子 命里已经定好的事 ,还能改变么 ?
这个全地球没有命里已经定好,所有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假使你自己坚持本人的志向任何事情都不会像你说的顺应天意
假如说人的命数是注定的,是否可以改变命里已经定好,有些
佛教说“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这个“业”说的就是一个人这一生以前的好多世一直累积下来的业,其中有善业和恶业,任何人今世天生就带着前世的业,假如前世的业是善的,这一世可能投胎到富家,先天条件就比别人好,但假如是恶业,先天条件就会比别人差,这便是经常提到的命里已经定好,其实也就是说也是自己在前世所累积的阴德。 但命运其实也就是说是可以改变的,无论你如今的处境怎样,只要抱一个向善的心,做好事,积阴德,就等於是在累积善业,可以抵消随身的恶业,你的命数就会转好,而且再带到下一世的业也是善多恶少,等於说下一世会更好。 但假如你不积善业,反而去行恶事,积恶业,你的命数只会转差。 人人都想有好的命数,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唯一的方式方法就是做善事,积善业。 有些人认为许多人也一辈子在做善事,为啥呢他的命数还是很坎坷,这是由于他从前世带来的恶业太多,做了一辈子善事还不够低消之故。
命里已经定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星座皆有谁?
金牛座 金牛座在事业上没人能超得过不接受任何反驳
董贝父子内容简单介绍
《董贝父子》不管从形式方面还是从内容方面而论,都在狄更斯的作品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早期作品中流浪汉体(thepicaresque)的作用与影响,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人物、一个主导观念来展开故事,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是第1部结构严谨的代表作。
作者在序言、书信中数次提到,在写《董贝父子》时,他时刻注意和提防“扣紧该书的一般目的与设计,并以此严格束缚自己”。
《董贝父子》形式上的新特点是跟内容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的。
在这以前,狄更斯在小说中曾抨击了负债人监狱、新的济贫法、地方上的所谓慈善事业以及大城市底层的罪恶与黑暗,或多或少把它们当作孤立的现象。
《董贝父子》却试图在更严谨的形式中以现代城市为背景,通过一个资产者的典型形象表达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观,而不复在个别社会弊病上做文章。
当然,这并不一定象征着作者的小说艺术向着更高级阶段发展——结构的严谨在美学上不一定比流浪汉体小说的松散更优越,它们可以各有各自的美,但不管怎样,《董贝父子》代表着作者思想的深化,表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写法 狄更斯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上塑造了一个资产者的典型形象。
关于《董贝父子》的创作意图,狄更斯曾说,在这儿他要处理的是“傲慢”问题,正如前一部小说《马丁·柴则尔维持》里要着重描写“自私自利”。
的确,在董贝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是从傲慢入手的。
小说刚开始就写到,在董贝先生看来,“世界是为了董贝父子经商而创造的,太阳和月亮是为了给他们光亮而创造的。
河川和海洋是为了叫他们航船而构成的;虹霓使他们有逢到好天气的希望;风的顺逆作用与影响他们实业的成败;星辰在他们的轨道内运行,保持以他们为中心的一种不能侵犯的系统”。
董贝公司称霸四海,在那个时候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于是董贝先生就自认是世界的中心,他的傲慢由此而来。
他的傲慢不是因为作为一个人有任何优越于他人的地方,而是因为他的公司的地位、他的资本力量。
在董贝的形象中,狄更斯不把问题局限于普通的自私贪婪,实际上在私德方面,董贝大体上是恩格斯说的类型“具有各种私德的可敬人物”。
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A·T·杰克逊所指出的,“董贝的傲慢是他作为一家大公司的头目的地位带给他的品性质量”。
于是,傲慢只是其表,而根本问题在于董贝作为人,与资本同一了。
他失去了人的根本,只是资本的化身,亦如某些西方评论所说的,是“19世纪企业精神”的代表象征,“一种制度、竞争角逐心理和冷酷无情”的典范。
《董贝父子》以连载形式问世以后,那个时候便有评论指出:“刻画董贝这类的人物简直是当务之急——伦敦的world世界里充满了冷漠的、装模作样的、僵硬的、炫耀金钱的人物,想法跟董贝一模一样……”可见董贝的形象在那个时候的英国社会是具有表现性的。
first of all狄更斯强调了董贝作为一个资产者的非人性。
他把感情完全排除在本人的视野之外:“董贝父子一向跟皮货打交道,而不跟感情打交道”。
事实上《董贝父子》很少涉及具体的商业活动,它其实也就是说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通过家庭人员关系,表现了作为老公、作为爸爸的董贝,唯其如此,更加烘托了他的冷酷无情。
《董贝父子》有两处描写了董贝先生竟然流露了一种天然感情。
第1次是在他太太生了男孩之后,他到卧室去看望,“对董贝太太居然也加上了一个密切的称呼(固然不是没有一些犹豫,由于他总归是一个不惯于叫出那种称呼的人),叫道:‘董贝太太,我的——我的亲爱的’。”在他们夫妻两口子之间这一称呼是那样生疏,以至“那位患病的太太抬起眼睛朝他望去的时刻,顿时间脸上涨满了微感惊讶的红晕”。
其实也就是说即便这一次难得的情感流露,也不是与公司无关的。
董贝先生想到自己得了儿子,从此便以后“咱们的公司,不仅名义上,而且实际上,又应该叫做‘董贝父子’啦,董——贝父子!”他是在品尝这些字的甜美滋味时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我的亲爱的”!从他的内心感情来说,我们无从判断这“亲爱的”是指他的太太还是更加的多指他的公司。
同样,在《董贝父子》一书中我们始终究是无法判断这“董贝父子”是指公司还是指这爷儿俩的关系。
这种有意无意的含混自然是意味深长的。
董贝先生第2次感情流露是在看着刚出生的儿子时,他想到“他得成就一番命里已经定好的事业哪。
命里已经定好的事业,小家伙!”接着“把孩子的一只手举到本人的嘴唇上吻了一下,紧接着,似乎深怕这种举动有损他的尊严似的,他非常不自然地走开了”。
也就是说,就是这两次不可多得的情感流露,董贝先生也感到“犹豫”,“不习惯”,“有损尊严”,也就是说是“不自然”,即不合乎他那“资本化”了的本性。
在对董贝的描写中,作者把他比作“雕像”、“木头人”,“浑身直挺挺的不会打弯”,或是“刮得光光、剪裁整齐的阔绅士,光溜利索,像刚印出来的钞票”。
作者用一系列冰、霜、雪之类的形象来渲染董贝的特征,他的家宅阴冷,他的办公室凄凉。
在保罗受洗礼的那一天,不但教堂里寒气逼人,并且在董贝随后举行的宴会上摆着的粮食都是冰冷的,与席上的整个气氛一致,作者还说,坐在首席上的董贝本人犹如一个“冰冻绅士”的标本。
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夸张的细节与关键描写,把董贝置于一层层冰霜的包裹之中,把他描写成一位十足的无人性的冷血动物。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资产阶级“除了快快发财以外,不知道全地球还有别的快乐”一样,继承人象征着资本的延续,亦即资产阶级理想中通向“永恒”与“不朽”的唯一道路,根本上还是发财的快乐。
《董贝父子》一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都是围绕着董贝先生给自己,也是为公司,寻找继承人的故事。
假如按19世纪小说专业人士史蒂芬·马科斯的划分,把作品划分成四个部分,则可以看出,第1部分以继承人小保罗的诞生开始,以他的死亡告终;第2部分描写了董贝先生的悲痛以及他的第2次出嫁,也就是再次要得到继承人;第3部分表现了董贝先生婚后夫妻不睦,终于致使他的夫人私奔;第4部分描写了董贝先生精神瓦解、企业倒闭,最后被他赶出家门的闺女弗洛伦斯用本人的爱给他以安慰和力量,使老年的董贝在失去资本、失去继承人之后恢复了本人的人性。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董贝父子”,如书中一个人物说的“归根结蒂是董贝父女”!但开始时,董贝先生哪里能猜到等待他的命数!他把本人的感情全部倾注在公司的继承人、刚刚诞生的儿子身上,至于女儿,既然不是继承人,对董贝公司没有意义,对他本人也就没有意义,相当于“不能投资的一块劣币”。
其实也就是说,就是对于他的儿子小保罗,董贝先生也只能以本人的方式去爱。
这是一种异化了的情感。
他只把保罗当作继承人来对待,当作“董贝父子公司”中的“子”并不是作为一个有单独生存权利的人、一个有权过快乐童年的儿童。
董贝把保罗从降生到成人的时期都看作是难熬的过渡时期,“他急着进入未来,恨不得快点打发掉这中间的时光”。
董贝对儿子的情感是那样的独占,他不信任奶娘波利·图德尔,生怕儿子会对她有感情,从而受到“下等人”的沾染,后来董贝还是由于她擅自把保罗拿回了家而把这个好心的女人打发掉,导致婴儿突然断奶,从此体弱多病。
董贝先生“望子成龙”心切,他把幼小的保罗送往布林伯博士学院。
这是一座以填塞死知识著称的住宿学校。
在那里,孩子们白天被逼得背诵天书相同的古时候典籍,晚上做梦都说希腊文!“那是一座大暖房,一架不停地移动的拔苗助长的机器,所有的孩子都提前‘开花’,但是不足三个礼拜就枯萎凋谢”。
在那里,可怜的小保罗的脑袋被塞满了一大堆希腊罗马的古董,他流着泪说,“俺要当儿童”,可那在董贝培养继承人的计划里是不允许的。
保罗在这几个催化剂的效果下精神相当地受摧残,不久以后便死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解雇奶娘到提前送进学校的整体过程来看,不是别人,正所谓董贝先生自己一手促成了儿子的死亡。
他完全依照自己性格的逻辑,依照他的“异化”了的情感行事,不会有其他做法。
这不能不说是董贝的悲剧。
值得注意和提防的还有,董贝不但在儿子活着的时刻对儿子的情感是“异化”的,并且在儿子死亡以后,他的反应也是“异化”的,那与其说是失去亲骨肉的切肤之痛,倒更像是他的“自我”受到打击、傲慢受到磨难而引起的苦楚。
当老奶娘图德尔的老公向董贝预示哀悼时,董贝不但不为之感动,反而由于不相干的人(与公司不相干)妄想分担他的苦楚而感到气愤,似乎自己受了污辱。
这不是被资本“异化”了的情感又是什么呢?
对董贝来说,更可悲的是,因为他的严肃、冷漠、无人情味,他的儿子与他感情疏远而衷心喜爱那些董贝所厌恶、鄙视的人——姐姐弗洛伦斯、奶娘波利·图德尔,还有公司里的小雇员沃尔特·盖伊,在本人幼小生命的最后时刻对于他们恋恋不舍而把本人的爸爸排除在外。
在思想上父子二人更是格格不入;董贝是那样急切盼望儿子成长为精明的商人,而幼小的保罗却问“钱能干什么?”,当爸爸说钱可以办到一切,他并不信服,说“它不能救活我母亲”。
“它不是残酷的吗?”狄更斯通过儿童的眼光批判了董贝所代表的价值观。
保罗固然年纪幼小,却总像是生活在一个彼岸世界,他“可以在糊墙纸上看出微型的老虎和狮子……看到一部分人影冲着地板上的方块和棱形图案作怪脸,而别人却什么也看不到”。
他像个老人似的长久坐在海边上,面对着一片天水茫茫沉思不语。
他纳闷“它没结没完地说点什么呀?”——“我了解他们一直是在说点什么的。
说的总是同样的事情。
那儿是哪个地方呀?”他热切地凝望那天水之际,在大海的喧腾中,听到了时间老人的召唤,感到了死亡的征兆,最后在海涛声中他安然与世长辞……。
可以说,小保罗在任何意义上也不是董贝的继承人。
《董贝父子》的第1部分,也是最精彩部分,便以董贝在培育继承人方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董贝父子》最初连载发表时,保罗·罗贝夭亡的一章在那个时候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举国上下,共同哀悼”,仅次于“自己家中办丧事”。
那个时候很多人,包括政界文化界著名人物都毫不隐讳自己为小保罗的死而痛哭流涕。
这当然与那个时候盛行的感伤主义阅读趣味分不开。
小保罗的死,与《老古玩店》中小耐儿的死一样,都是19世纪小说中公众承认的感伤主义的典范。
但是,不可否认,保罗之死的著名篇章充满了晶莹的诗意——“小船在波上的飘荡已经引得他要去安眠了。
河岸多么葱翠,长在河岸上的花草多么明艳,那芦苇又是多么婷婷袅袅!这时小船已经驶到海里,可是还在平静地向前滑去”。
小保罗去了,似乎获得了他的天然归宿。
他不属于公司,更远离“货币、通货、钞票、率”所构成的那个他命中要成就的“事业”。
在那个孜孜名利的浮华全地球,保罗的死显出了超尘拔俗的光彩,在默默无言之中对以“董贝父子公司”为代表的金钱利欲做出了最有力的批判。
经过第1个打击,董贝并没有汇总教训、达到自俺结识。
不久以后,他又处心积虑地为得到继承人而设法。
他跟年轻美丽容貌的寡妇伊迪丝·格兰杰出嫁了。
这纯粹是一笔交易,董贝就好像在骡马市上相马似地观察伊迪丝的才华与教养,最后决定买下。
伊迪丝愤然对她妈妈说“十年以来,奴隶市场上的奴隶和集市上的马都没有像我这样被展览出售,炫耀给看客。”在这第2次爱情婚姻中,董贝又失败了。
在伊迪丝身上,他碰到了对手,跟他一样傲慢,跟他一样强硬。
两下里冲突的最终,伊迪丝为报复老公而与公司的经理卡克私奔,造成了伦敦上流社会的头号丑闻。
此外,董贝刚愎自用,在卡克的怂恿下投资不当,在家庭危机危难的同时,他的商船“子嗣”号在海上遇难,他的公司倒闭,他本人宣告破产。
昔日富丽堂皇的宅第被债仅人剥得一干二净,连老鼠都不愿逗留,只剩下一个董贝像个幽灵似地在空楼中游荡。
在他举刀的那一刹那,女儿弗洛伦斯赶到他跟前,用本人的爱感化了他,使董贝终于认识到,自己是有罪的,“需要获得宽恕”。
董贝那违背天理人性的傲慢被弗洛伦斯的爱克服了。
在老年,他终于开始过上一种合乎人性的活法。
董贝的命数,并不取决于外部事态的发展;是董贝自己性格的内在逻辑致使他的全面崩溃。
他是在本人惩罚自己,并在一重一重的惩罚中一层一层地暴露出资产阶级本性中那些违反天理人情的因素。
若只看故事情节,我们也不能否认《董贝父子》的结局是浅薄无力的。
法国著名批评家泰纳说董贝的“转变”毁了一本出色的小说。
一位当代评论家用不屑的口气问道:莫非要把董贝父子公司的world世界贸易交给眼泪汪汪的弗洛伦斯去经营吗?在这儿,我们又回到小说的时代特色问题。
像弗洛伦斯那类的“安琪儿”是依照那个时候盛行的公式描写的,本来就不实际,而董贝先生在铁路四通八达国际贸易发达的时代是个真实的形象、一个阶级的代表。
弗洛伦斯怎么可能用本人的眼泪去感化董贝的铁石心肠呢?《董贝父子》一书的价值不在于作者虚构出怎么样的方案去解决矛盾,而在于他在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历史时期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关于那个阶级的真理。
也是在《董贝父子》一书中,狄更斯第1次采用了一个象征来贯穿全书,以传达出一个总的world世界图景、一种对时代、对社会的理解。
他曾用过雾、浊流、垃圾等形象作为这种象征,而在这儿是铁路。
铁路——火车、铁轨——的形象在书中出现数次,常常在关键时刻渲染气氛,烘托主题。
用铁路的形象来概括四十年代工业化的英国,肯定是最恰当不过的,在19世纪上半叶,铁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据统计,1825年还只有25英里的铁路线,到了1845年就发展壮大成2200多公里,即在未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便增添了一百倍。
处在火车、电报时代的董贝比起乘驿车的匹克威克先生简直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world世界。
铁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活法方式,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还产生了一支新的劳动队伍:铁路工人。
铁路象征着力量、运动和速度,象征着更快的活法节奏。
这时,铁路是社会变革的代表象征,它给破烂不堪的旧有的地址带过来了新的生命。
书中写到,因为铁路的建设,波利·图德尔一家原来住的贫民区“斯塔格斯花园”已不复存在——“它从地面上消失了,原来一些朽烂的凉亭残存的地方,此刻耸立着高大的宫殿;大理石的圆柱两边开道,通向铁路的新世界”。
书中还写到,原先堆放垃圾的空地已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一层层库房,里面装满了富饶的物资和贵重的商品”。
而原是荒没有人烟的地方此刻修起了花园、别墅、教堂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林荫大道。
过去以掘煤为生的图德尔,此刻也在新建设起来的铁路上当上了一名司炉工。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狄更斯是站在赞赏的立场去看以铁路为象征的工业化对社会物质发展的积极意义。
但是,另一边,铁路、火车在狄更斯笔下又充满了威胁,它力大无穷而又难以控制,它在急驰中似有本人的目的而把人的意愿置于不顾。
当保罗将要死去时,书中描写了火车的运动:“日日夜夜,往返不停,翻腾的热浪犹如生命的血流”。
保罗在爸爸的培养下正在愉愉死去,而车声隆隆正以雷霆万钧之势驶来,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保罗死后,董贝乘火车旅行,火车的机械运动与董贝的沉重心情互相衬托,之后的日子,董贝去追赶拐骗他老婆私奔的卡克,他们一个在逃,一个紧追,这时火车像个可怕的怪兽,“混身冒火的魔鬼”,愤怒地奔腾咆哮,活像个复仇神,终于非常戏剧性地把卡克碾死。
这里,问题并不在于死在火车轮下的卡克是罪有应得。
关键的是,在这儿,火车的形象狰狞可怕;它的来临“伴随着大地的震响,在耳边颤抖的声浪,以及遥远的尖叫声;一片暗光由远而近,刹那间变成两支火红的眼睛和一团烈火,一路上掉着燃烧的煤块;接着,一个庞然大物咆哮着、扩展着,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压过来”。
这个形象远远超脱了卡克命运的小小小事,而提出了更大的问题:机械的物质运动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对于人类社会究竟象征着什么?在这儿,狄更斯表现了一个真正大作家的气魄。
他透过现象去捕捉本质,通过铁路的代表象征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预示了深深的忧虑;这奔腾向前的力量将将人类社会带往何处?这怀疑与忧虑是跟作者通过董贝的形象所提出来的问题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汇为一个总的对时代的疑问:资本主义的工业——铁路——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它将引起怎样的社会变化?一个董贝先生是被女儿的泪水感化了,但以铁路为标志的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会产生更加的多的董贝吗?
《董贝父子》不是社会学论文。
狄更斯的魔力就在于,他提出了那个时候社会最本质的问题,并且还写出了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情调多变的一部五光十色的小说巨著。
在这儿,以董贝渴望子嗣的故事为中心,演出了那么多扣人心弦的悲喜剧。
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别的人物,命运却那么曲折地交织在一起:第2任董贝夫人伊迪丝跟被流放的娼妓爱丽丝不但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而且也是被同一个男性——卡克经理——欺辱的女性。
这种情节性的背后不正所谓微妙地暗示着伊迪丝与董贝的爱情婚姻的实质?《董贝父子》还充满了阴谋和悬念。
卡克经理像个蜘蛛一样坐在他编织的阴谋纲络的中心,为董贝先生、伊迪丝,为弗洛伦斯和沃尔特,甚至为老实巴结的卡特尔船长都设下了圈套,派了钉哨。
可是到头来,正所谓他这个心腹——不争气的少年罗伯——出卖了他,致使他粉身碎骨在车轮之下,可谓事件本身的嘲讽。
在《董贝父子》中,与正剧的主线平行,总有喜剧闹剧的副线,甚至形成一环扣一环的命数的锁链。
如在董贝先生物色第2位夫人的时刻,溜须拍马但又可怜可笑的托克斯小姐觊觎董贝夫人的宝座,冷落了有意于她的白格斯托克少校,而老奸巨猾的白格斯托克为了挫败托克斯小姐的野心,把伊迪丝引见给董贝,致使了他的第2次灾难性的爱情婚姻。
在《董贝父子》一书中,狄更斯还描写了很多小人物与他们的活法。
破落小生意人所罗门·吉尔斯、保罗的奶娘图德尔一家、弗洛伦斯的贴身女仆苏珊等在各方面都与董贝形成对比。
我们在书中看见,一方面是董贝的华贵府邸,另一边是图德尔一家住的破烂不堪的贫民窟。
尽管如此,前者冷若冰窖,后者热气腾腾,充满友爱与欢乐。
在那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几个小人物身上展现了人情和人性中善良美满的本能。
波利·图德尔那兴盛的家族——她那富饶的乳汁和众多的孩子都描写的十分夸张、富于象征意义,展现了生的欢乐和对未来的希望。
有趣的是,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下,这几个地位低贱的小人物又不断跟董贝“遭遇”。
如所罗门·吉尔斯的好友、落魄的船长内德·卡特尔竟跑去与董贝先生称兄道弟,还以本人的糖侠子等可笑的“传家宝”来当抵押,要董贝借款给他。
这在董贝看来简直是骇人听闻。
他摆出最威风凛凛的架势,但最没有现实感的卡特尔船长对此毫无察觉,弄得董贝反而手足无措。
之后的日子,女仆苏珊又乘董贝卧病的当儿公然向他挑战,指着他的鼻子数落他的不是,气得董贝先生目瞪口呆。
这几个喜剧性场面烘托出了劳动人民生动活泼的形象;是他们戳破了董贝的傲慢,使他露出了底里的空虚与软弱。
在四十年代描写劳动人民形象的作品中,这种喜剧化的处理是别具一格的。
也就是说,穿插于故事中的众多的陪衬人物都天真无邪,不是傻得可爱就是“狡猾”得可笑。
他们不但推动情节发展,而且为全书带过来了欢乐气氛和幽默情趣趣味,使《董贝父子》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既有深度又饶有趣味的代表作。
还在连载的时刻,不识字的老百姓在一天的操劳之后就要聚在一起听人朗读《董贝父子》,直至今天,它还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