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自有财源从根本上看银行财政地方(欧盟自有财源定义)
目录导读:
欧洲一体化此刻进展到什么阶段了
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成员国间不断打破经济界限,实现市场连接与条文的统一与协调,直至确立单一货币的历史发展进程。概来讲之,欧盟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关税同盟阶段(1958-80年代中期)。 “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间消除关税壁垒和贸易限额,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即“罗马条约”)明确指出,共同体将“建立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之上”,并规定了实施期限与时间表。依据安排,自1958年1月起,成员国分三步予以实施,最终于1968年7月提前完成。随着内部贸易障碍消除,尤其是关税统一,明显有别于外界的“欧洲经济”区域开始形成。从市场层面看,关税同盟的“贸易创立”与“贸易转移”效应(即所谓“静态”效应),致使成员国间贸易额大幅增添;内部竞争角逐加剧产生的“动态效应”,促成了生产专业化与区域分工。而为了保证商品流通,确立欧洲经济秩序,协调更加紧密的各国利益,欧共体又在农业、贸易、竞争角逐、自有财源和金融货币范畴,加强了条文层面的统一与合作。
(二)统一大市场建设(1980年代中期--1992年)。 这是自关税同盟建成以来,欧共体在经济范畴实现的又一次深化,作用与影响颇为重大、深远。
所谓建立统一大市场(欧共体称为“单一市场”或“内部市场”计划),是指成员国之间不但应消除“非关税壁垒”,进一步促进商品流动,还将实现服务、资本与人员自由流动(即“四大自由”)。欧共体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全球化挑战,只有进一步挖掘市场规模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条文协调,才会克服“欧洲硬化症”,有效提高国际竞争角逐力。 为此,在欧盟委员会“白皮书报告”(即“实现内部市场”报告,1980年代中期提交)的基础上,成员国首次修改《罗马条约》,缔结了《单一欧洲法令》,确定应于1992年年根前采纳大量相关立法,建成统一大市场,并采纳了促进规则通过的两大举措(部长理事会实行大部分表决和尽最大力量适用“互相承认”原则)。上述步骤,保证了立法框架的如期确立,使得欧共体终于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为解决四大自由引发的深层问题,促进其效应发挥,欧共体还推行了一整套“平行性”条文,如增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拓展在社会条文范畴的活动,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角逐提供帮助等。此外,配套性条文还关系到环境保护、跨欧互联网、能源诸范畴。
(三)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1990-)。这是一体化的高档阶段。实际上,自1988年起,欧共体即开始筹划此事。经不懈努力,终于再次实现了重大翻越,单一货币欧元得以产生,条文的统一与协调,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
确保单一市场(属经济联盟重要内容)效应,调整宏观经济条文,提升欧洲经济地位,是货币一体化实施的本质动因。为此,依据“德洛尔报告”(1989年4月)及有关决定,货币联盟建设第1阶段于1990年7月启动。从此以后,经间会议谈判,成员国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就实现“货币联盟”作出详尽规定,包括其实也就是说施阶段、最终目标、机构与制度建设等,并坚持逐一加以实施。在此基础上,欧yanghang与欧yanghang体系如期建立,欧元于1999年1月正式启动(2002年1月,其硬币和纸币开始投入流通;同年3月1日,成员国货币全部退出,欧元成为欧元区国家的唯一支付手段)。
随着欧元启动,成员国的两大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即货币与财政条文,也走向了统一与协调。依据规定,欧元区国家实行单一货币条文,在财政范畴加强协调,进行纪律管束。这对欧洲的整体经济环境,乃至对外部世界,都产生了直接、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于金融危机危难的论文
2008金融危机危难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摘 要】2007年根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危难爆发,一步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危难并向国外扩散。尤其是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危难。金融危机危难又迅速作用与影响实体经济,全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加大。怎样迅速遏止金融危机危难、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危难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难 次级贷 金融创新 CDS 金融监管 中国经济作用与影响
1。美国金融危机危难的内在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危难的出现有其必然原因。从根本上看,是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问题,从体制机制方面看,金融疏于监管,存在六个环节上的重弊。
(1)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依照国际惯例,购房按揭贷款是20%—30%的首付紧接着按月还本付息。但美国为了刺激房地产消费,在过去10年里购房实行“零首付”,半年内不用还本付息,5年内只付息不还本,甚至允许购房者将房价增值部分再次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地球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无比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2)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巨大无比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式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3)第3个环节,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在通过承销赚取中介费用的并 且,大举买卖次级获取收益。形象地说,是从娱乐室 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角色的异化不但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4)金融率过高。
金融市场要稳定,金融率务必要合理。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率高达1:20—30甚至1:40—50。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率,炮制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打比方说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投资。
(5)信用违约掉期(CDS)。
美国的金融投资率能达到1:40—50,是由于CDS制度的存在,信用保险机构为这几个风险巨大无比的融资活动提供担保。若融资方出现资金问题,由提供保险的机构赔付。不过,在尚未发生违约行为时,保险机构除了得到风险补偿外,还可将CDS在市场公开出售。由此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规模超过33万亿美元的CDS市场。CDS的出现,在规避局部风险的同时却加大金融整体风险,使分散的可控制的违约风险向信用保险机构集中,变成高度集中的不可控制的风险。
(6)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以上五个环节互相作用,已经形成美国金融危机危难的起源,而“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又加速危机危难的发酵爆发。美国有大量缺乏监管的对冲基金,当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对冲基金大肆做多大宗商品市场,打比方说把石油推上147美元的天价;次贷危机危难爆发后,对冲基金又疯狂做空美国股市,加速整个系统的崩盘。
这六大环节一环扣一环,形成美国金融泡沫的螺旋体和生长链。其中一环的破灭,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今天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危机危难。
2。走出危机危难需要三阶段统筹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危难的关键一年。遏制危机危难并早日走出困境,必须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当前燃眉之急是解决美国2万亿美元的金融坏账,中期是防止金融危机危难变成经济危机危难,远期是建立新的world世界货币体系。
(1)当前措施:三招救市
这三招,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first of all,对陷入危机危难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打比方说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成为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假如银行倒闭了,由埋单,将坏账清零。第3,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危难,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添流。或者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依据测算,美国大概有2万亿美元坏账,今年通过采取这三招大致解决了1万亿美元坏账,明年还将要解决剩下的1万亿美元坏账。
(2)中期目标:振兴实体经济
怎样遏制实体经济下滑,是全球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依然是增添投资、刺激消费、增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条文、积极的财政条文。目前,各国都启动了增添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条文,并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而采取共同行动。
在中期,各国会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first of all是宽松的货币条文,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添流动性。其次是积极的财政条文,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活力。第3是培育市场主体。抓住目前大批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关闭的时机,推进并购重组,推进企业改造发展。作为美国,除了启动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推进产业、企业的结构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之外,还要亡羊补牢,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滋生金融六个环节弊端的本质问题,健全金融制度。
(3)长期指向:重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国际收支趋向恶化,出现全世界“美元过剩”,美国黄金大量外流,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能支撑美元的泛滥。1971年8月,尼克松被迫宣布丢弃“美元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后,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欧元、日干实力日强,但美元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
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发行者,本应该恪守世界金融制度,增强美元的货币责任意识,防止滥用货币发行权。但从这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多年的实践看,美国没有肩负起职责,利益和责任失衡。2005年,美国GDP12、5万亿美元,贷款余额18万亿美元,超过GDP50%,gupiao市值20万亿美元,超过GDP60%。美国欠债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负债3万美元。各项金融指标的狂涨象征着大量的泡沫,必将带来金融动荡。从宏观上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危难是现有世界货币体系的积弊所致。于是,重构适应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货币体系是必然趋势。
如何的world世界货币体系才是合理的?我觉得,未来的world世界货币体系或许应该是美元、欧元、亚元(以人民币和日干为主的亚洲货币)三大世界主体货币三足鼎立的新体系。三大货币之间实行相对稳定的浮动汇率,各国货币与三大货币挂钩。三大主体货币相应的国家应实行“G本位”——以GDP为本位。即GDP与银行贷款余额、与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市值应该大体相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比例。
3。中国经济有强大的抗危机危难能力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危难对中国也产生了作用与影响,股市、房市回调,沿海加工贸易企业订单减少,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关闭,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不过,从总体上看,在全球经济加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风景尚好。为啥?中国经济有六大优势:
第1,巨额的储备。现在已经有1万9千亿美元储备,足可抗御外来风险的冲击。
第2,守旧的储蓄美德和较高的储蓄率。中国老百姓勤劳节俭,有储蓄的传统美德。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达到17、2亿元,储蓄率达到50%以上。中国内债、外债的总和未到GDP的60%,财政负债风险小。
第3,审慎严格而又灵活,既管制又自由的管理条文。资本项下实行管制,外国资本不能随意地进出中国,而在经常项目下的进出又较为自由灵活。
第4,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无比的内需市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期,到2023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国人均GDP10年后会冲破1万美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需,不但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缓解世界金融危机危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5,健康的金融体系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咱们国家的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发展已经基本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金融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且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金融体系那样的问题。
第6,强大的制度优势和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社会稳定、稳定,法制一步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中间位置有高超的领路人艺术,见事早、行动快,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打比方说今年,上半年保持经济平安稳定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9月以后增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条文;11月份以后果断实施积极财政条文和适度宽松货币条文等等,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市场信心。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有所放缓,2009年上半年惯性下滑,下半年开始走出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国际金融危机危难则到2009年根见底,经济危机危难到2010年根左右见底,2011—2012年开始复苏。
以上是重庆市副市长写的,剖析的很到位。
www。92word/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InfoContent。html?InfoPublish_InfoID=c373e91e26a88ab48feb4a6ad957d744(这里还有27篇)
在希腊遭遇“规则”里的规则指什么?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以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牧羊神潘为主角的故事:潘在一个时期与人类相处的很好,寒冷的冬天里,潘不解地问人为啥把手放在嘴上哈气,人回答是为了取暖;吃饭时,潘又不解地问人为啥将食钵举在嘴边吹,人回答是食物太热,把它吹凉。潘听了之后拂然不悦:“我无法与你交往,你这一张嘴居然冷热无定”。
何谓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间位置的重要目标,因而,中间位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钻石的重要课题,国内和国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能自由选择其所所需的条文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这样的结果便是使地方能够提供更加的多更好的服务。有关财政分权的论理不但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注重和重视,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看成是打破中间位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
1。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
假如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间位置能够完全依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没有可能出现多级,也就没很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不过,现实是地方不但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守旧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紧接着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钻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怎样将各项财政职能及对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看法认为:假如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加的多地向地方倾斜,那么通过地方间的竞争角逐,能使得地方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行为的预算管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间位置在财政条文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
(1)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
蒂布特(1956)first of all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间的竞争角逐,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要招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入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管束下,地方有最管用提供公共品的动力。
(2)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
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剖析了中间位置和地方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觉得: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间位置负责,由于地方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进行收入再分配的try;而资源配置条文则应依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一方面地方比中间位置更适合,更能够起到好作用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他还指出在公共品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实现方面,中间位置和地方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这种分权可Yi经过税种在各级间的分配固定下来,从而付与地方相对单独的权力。
(3)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
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较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假如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间位置和地方都相同,那么让地方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间位置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别规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由于与中间位置相比,地方更接近本人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总之,假如下级能够和上级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提供则效率会更高。
因为奥茨分权定理的证明是建立在偏好差别和中间位置等份供给公共品的假定上,这几个限制性条件好像有点强加于人,非常难让人信服,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Oates(1999)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中间位置就非常可能依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出,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此时也就无财政分权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地方对其辖区内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间位置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优势;迫于一些压力也限制了中间位置对某地提供相比于其他地方来说更高的公共品和服务,这几个因素使得中间位置等份提供公共品的假定可以成立。另外,分权与地方之间对公共品的需求差别以及供给成本的差别有关,即便供给公共品的成本相同,只要需求不同,中间位置统一供给带来的福利损失将随着公共品需求价格弹性的下降而增添,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地方公共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恰恰很低。
有关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解释,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斯蒂格勒的“菜单”理论、特里西的偏好误差理论以及布坎南的分权俱乐部理论。
2。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在分权框架上引入了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学说,是当代微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在财政学中的运筹使用,这种新的分权理论是以钱颖一和罗兰(QianandRoland)、温格斯特(B。Wein gast,)与怀尔德森(D。E。Wildasin)最近几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为代表,他们在财政分权问题上更关注的是怎样设计出一套机制以实现对公共条文制定者的激励。
钱颖一等人(1997)借助新厂商理论打开了这个“黑箱”,从而构建了第2代财政分权理论。他们认为传统分权理论只从地方的信息优势说明了分权的有益之处,但没有充分说明分权的机制,尤其是对guanyuan忠于职守的假设存在问题。实际上,和guanyuan都有着自己的物质利益,和企业经理人相类似,guanyuan只要缺乏管束将会有寻租行为,所以一个有效的结构应该实现guanyuan和地方居民福利之间的激励相容。
在市场化问题上,应该用某种承诺来提供“正的”和“负的”激励,前者用以防止的掠夺性行为,后者用以惩罚预算软管束。在分权状态下,丢弃事后的信息使用权,减少底层决策者与高层领路人者过渡的信息传递,以及对上层权威的限制,将对地方产生正的激励,另一边,权力的分散亦有助于地方的预算管束的硬化。在“保持市场化的联邦主义”下,银行控制着信贷,地方却无权干预,因此不能通过无限度地借钱来保护落后企业,从而带来预算管束的硬化。另外,间的竞争角逐还对地方随意干预市场构成管束,区域间的竞争角逐限制了guanyuan的掠夺性行为,由于要素(尤其是外资)是可以 使用流动的方式来逃避地方的过渡管辖,要素的流动还加大了地方补助落后企业的成本。
新一代财政分权理论还对财政联邦主义的可持续性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成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钱颖一等人指出,财政分权有助于可靠的维护市场,但要达到这种效果,联邦主义条文的实行必须是可持续的,这种可持续性的产生需要具有自我强制机制予以保证,guanyuan务必要有遵守联邦主义规则的激励。并指出,若要使财政联邦主义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点:即必须给中间位置监督下级躲避责任的充分资源;同时地方必须具有通过一致反对中间位置滥用权力的监督手段。
3。财政分权理论的最新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分权已变成了一种大趋势,当然对分权理论的研究已超出了财政范畴,愈来愈关注其对其他社会、经济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联邦主义和制度创新
奥茨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地方通过边做边学,可以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各式实验中得到潜在的利益,因为地方对当地居民的偏好和资源条件更了解,在财政分权下,地方就有可可以找到与地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其中包含的制度知识还可能通过地方之间的竞争角逐而扩散出去,从而间接地促进其他地方的制度创新。这样通过地方之间开展的各式制度创新实验,最终促进了公共条文制定上的“技术进步”。这亦即很多国家将原本由中间位置掌握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下放地方,进行福利改革的缘故之一,承认原有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失败,希望能借助“地方”这一“实验室”,试图找到能发挥作用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目前来说,有关实验联邦主义的论理还比较缺少,还难以指导实证研究,诚然,地方在采用一项新措施时,会产生有用的信息,带来信息的正外部性(Strumpf,1997)。因而也会弱化地方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假如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还无法肯定究竟是集权还是分权能带来更加的多的制度创新。此时,中间位置的转移支付条文就十分重要了,中间位置可Yi经过转移支付来调节地方制度创新的收入和成本,来确保地方创新的动力。
(2)财政分权与guanyuan腐败
RaymondFisman、RobertaGatti指出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学家亦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财政分权,有关财政分权与guanyuan腐败的关系,在制度设计方面挑起了很大的争论,现有的一些理论一致认为二者之间存在非常强的关系:Buennan和Buchanan(1980)就强调间竞争角逐会降低guanyuan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寻租的能力。Jinetal (1999)认为地方间竞争角逐会抑制他们建立干预和扭曲资源配置的条文。PerssonandTabellini(2000),认为在分权下,guanyuan作为代理者,必须对单一管辖区内某定的任务负责,所以评价其业绩就相对容易得多,他们的努力和报酬就能够直接挂钩,这种制度设计使得guanyuan必须直接为其行为负责,也使得guanyuan更愿意承担责任,这种直接的责任能改善guanyuan的业绩;而在集权下,评价guanyuan的业绩比较困难,使得他们的努力与回报难以挂钩,腐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不过这几个理论都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RaymondFisman、RobertaGatti(2002)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考察了二者的关系,他们认为财政分权的形式对抑制guanyuan的腐败起到巨大的功效,间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分权将能带来较低的guanyuan腐败。
(3)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财政分权,由地方分散化提供公共物品这一看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获得了宽广的认可,不过由此也带过来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即分权下地方的竞争角逐会致使环境质量下降。在分权制下,地方之间为了招引企业投资,常常会采取减低税负的策略,收入的降低可能致使公共品支出的下降,从而使得公共服务的产出达未到帕累托水平。公共服务下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环境质量的下降:地方为发展本社区的经济,会降低环境质量标准以减轻辖区内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结果辖区间竞争角逐会致使过度的环境恶化,为此有人建议环境问题应该由中间位置统一管制,以避开地方竞争角逐的不良作用与影响。然而,雷武力(Rivlin)指出,分税制的改革可以弱化地方竞争角逐的不良后果,其设想是把增值税作为各个地方的分享税,因为增值税是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征收的,假如地方分享这一税种,单个地方就没很有必要通过降低税率来招引投资者,对各个管辖区来说,来自增值税的税负是统一的。
但在奥茨等人的论理模型中,地方不但向当地居民提供作为消费的公共品,而且也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共投入,这几个投入可来提升当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并改进当地的环境质量。因 此,地方的竞争角逐能给人带来的利与弊都是有条件的,假如地方真真正正代表选民的利益,那不如就要把选民对环境质量的偏好考虑进来,均衡时选民自己选取一个恰当的环境质量和就业水平组合。
4。汇总和评论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对间分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间财政职能和财政工具的分配、维护市场的激励机制设计及联邦主义的可持续性等问题都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尤其是随着前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使财政分权理论日益受到关注,而且讨论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财政范畴,而是更加的多地考虑了财政分权对其他别的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与影响,如环境质量问题,福利改革,官僚腐败等等。因为财政分权能给人带来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单纯地说绝对的分权或是绝对的集权体制都是不科学的,而是应当通过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格局的合理设定,使财政体制的运行做到和谐、有效,并在中间位置和地方各司其职的并 且,充分调动中间位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集权的财政体制是有害于制度创新和公共品供给的,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有关咱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财政分权是否正相关的问题,经济学家的研究还存在差别),不过俺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并不是真真正正意义上的分权体制,因为当前各级间职能尚未理顺,财政“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形下,中间位置还是具有制定条文的主动权,甚至还不错随意修改游戏规则;间财政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基础,使得中间位置在财政体制的改革中,掌握较大的倾斜主动权。此外,我国目前民主决策机制尚不完善,几乎所有的财政竞争角逐措施的实施,主要表现为地区行为,而非真真正正意义的民主意志和利益的展现,加之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使居民难以进行“用脚投票”轻易离开居住的辖区,导致各级公共支出结构和支出水平趋于合理的机制在我国尚难正常实行。未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仍将是:进一步理顺职能,科学划分各级事权、财权、课税权的边界,减少直到消除财政“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中间位置应一步步建立各级间的有效协调机制,亦即建立间合理规模的公平补偿机制;确保中间位置具有提供纯公共品和进行宏观调控所需充足资源前提下,应不断弱化上级行政命令干预,一步步做到各级决策的经济结果内部化,并 且,一步步加大地方在中间位置的表现性,不但允许下级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利,更有下级抵制上级掠夺能力的机制。
欧元的出现对欧盟有啥意义?
悟 真 网013/question/1359911、html?si=2
欧盟成立的缘故 意义 和性质是什么?
1、欧盟成立的缘故
在冷战存续期间,西欧国家在美国的援助下走出战争创伤,但已经无法恢复到战前的国际地位。西欧国家为了自强,开始走向一体化的道路。
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它不仅是经济实体,也是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2、欧盟的意义
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和经济地位;
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全球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欧盟的成立对世界的作用与影响: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角逐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角逐变得更加激烈,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中的作用与影响了,强化了世界多样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能够起到好作用的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图。
3、欧洲联盟的性质
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
拓展资料
1991年12月9~10日,第四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举行。过了两天辩论,代表们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署了该条约,条约也正式生效。
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
参与签订该条约的为原欧共体的12个国家,即:比利时、丹麦、德意志联邦、希腊、西班牙、法兰西、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芬兰、奥地利和瑞典于1995年1月1日加入。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该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真正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条文完美地协调起来。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条文,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参考资料:欧洲联盟条约_知识混装大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