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什么时候出现(天干地支起于何时何地)
目录导读: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谁发明的?它们的源头是什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讲法追溯于郑文光所著的《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传说是轩辕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最早创立。书中看法认为十天干之根据是中国羲和生十日的传说,但事实上十天干是用来描述太阳运行的周期;而十二地支之根据是常羲生月十有二的传说,事实上指的是月亮运行的周期。据这几个传说的出现的时间,作者依据史书记录载入大胆推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应该是夏人用于纪年的创作,以60年为一个轮回,也称为六十年一甲子。
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而剩下的则为阴;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生肖相对应。依据《群书考异》的看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又分别具有本人的含义。打比方说甲具有“拆 ”之义,指万物复苏;乙有“轧”之义,指万物抽轧而出;丙有“炳”之义,指万物炳然著见,即清楚可见;丁有“强”之义,指万物鼎盛;戊有“茂”之义,指万物茂盛;己有“纪”之义,指万物有形可识别;庚有“更”之义,指万物收敛具实;辛有“新”之义, 指万物有成;壬有“任”之义;指阳气滋养万物;而癸则有“揆”之义,指万物可揆度。十二地支同样有本人的意思,在此不再赘述。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纪年法,流传至今仍在使用,常用语书法等刻章印盖以表现文人的气质。除此,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发现出日行月出的轨迹,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且也是展现古代人们智慧的一个标志。
中国天干地支历法始于何时?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应用范畴
干支主要用于历法纪元。原始干支即“摄提”,也叫作“太岁”。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这套岁纪摄提作用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元)。
在传承发展中后世把这套摄提纪术语简化为一个字的干支名。岁纪摄提(原始干支名)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等著作中均有对照关系的记录载入。
天干地支之纪年法最早是何时开始的?
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之为“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到底是谁呢?
固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源头,但是到底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概在战国末年,根据各国史官长期沉淀出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所以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追溯于古巴比伦,在比较我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我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咱们国家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起 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之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追溯于中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之含义
天干地支之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录载入,大致意思为:
甲是拆之义,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之义,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之义,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之义,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之义,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之义,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之义,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之义,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之义,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之义,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周而复始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作用与影响。
十二地支之含义
子是兹之义,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之义,指万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万物茂也。
辰是震之义,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之义,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之义,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之义,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之义,万物尽灭。
亥是核之义,万物收藏。
相传黄帝时代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紧接着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乃天干地支的由来。
是何时出现的十二地支,十天干
从古时候就开始有了
天干地支是指哪二十二个?
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六十甲子
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循环。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
计算方法:
换算方法
第1种算法:
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别,有的给出公式,但根本上是一回事。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first of all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如此便获得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如2003年,其尾数为3,相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是11,相应的地支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注意和提防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赵达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时间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后来的第4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而非壬午。
第2种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无论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相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无论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相应的位数;
天干: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0
地支: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0
特别注意和提防:天干和地支整除所对应是末位。
第3种算法:
first of all,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紧接着,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相应的地支。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该年尾数5找出相应的天干为“乙”;紧接着,用1995除以12得余数是3,用余数3找出相相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是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假如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是0,则取天干中的第一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一2位“申”。 如:公元120年
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是0,则取地支中的第一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假如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相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相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相应的地支中的“未”。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
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具体换算方法同一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天干地支读音和顺序?
天干地支读音如下:
(1)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 )、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子(zì)、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 )、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
天干地支顺序:
天干是十个,地支是十二个,干为主干,支为分支,两个相对的命名应当是一起出现的。在商朝开始出现天干与地支配和用以纪日,使用干支纪年要更晚一些。
天干之次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之次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