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二年之变玄宗爱情太平(金牛年那个月份好)
目录导读:
请介绍唐朝武则天死后到唐玄宗即位这几年的历史
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3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神龙元年(705)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里。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李隆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少帝被迫逊位,相王李旦即位,是为睿宗。李隆基以除韦后功,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唐代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政局比较稳定的鼎盛阶段。 玄宗早年当机立断。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开元四年(716)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从此以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以后又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但与此并 且,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危机危难也业已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自开元二十二年起,*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但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所以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致使了军事布阵与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间位置集权被削弱;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直逼长安。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六月急忙率从官及杨贵妃等离长安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军情始定。从此以后,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军北趋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军南逃成都,后被尊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宦官李辅国曾因劝肃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肃宗宠信。安史之乱平定后,他自以出自微贱,为玄宗左右所轻视,乃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玄宗晚年忧郁寡欢,去世后,葬于泰陵。
唐帝之最
玄宗毕生创造了唐朝皇帝中的几个“之最”。
第1,在位时间最长。玄宗的帝王生涯,从先天元年(712)算起,到天宝十五载(756)共计45年,所谓“四纪为天子”(古时候十二年为一纪)。
第2,年寿在男性皇帝中最长(武则天82岁)。玄宗享年78岁,比开国之君唐高祖的七十岁还长。
第3,最先把本人的生日定为全国性的节日。玄宗把本人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后改“天长节”),此事从古至今没有先例。玄宗称“自我作古”,全国放假三天,朝野庆寿同欢。
第4,最后一次成功东封泰山。东封泰山就是封禅,这是功高德厚的帝王向上苍告有大成举行的盛典。泰山封禅几乎是每一个帝王梦寐以求的理想,太宗时没有条件,但也从没有打消过这一念头。高宗时举行了这一盛典并把年号改为“乾封”。玄宗在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完成了这一心愿。从此以后的唐朝皇帝,再没有人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第5,他最先营造了兴庆宫,并把兴庆宫作为新的中心,称为“南内”。玄宗在长安旧日的藩邸隆庆坊(兴庆坊)修建宫室,取代西内太极宫和东内大明宫成为唐朝新的中枢,改变了往日长安宫城的布阵与布局,对唐朝中间位置中枢的运作产生了重大作用与影响。
兴庆宫平面图第6,子女数量最多。玄宗有30个儿子、29个女儿,在唐朝皇帝中没有人能出其右。他在两京(长安和洛阳)和华清宫修建的十王宅、百孙院,不但有效控制了儿子们上的经营,也足以说明他子嗣的兴盛。
玄宗御书《颂》
第七,有一位最得宠爱的绝世佳人——杨贵妃。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婚姻关系和爱情故事成为那个时候和后世文人歌咏刻画的最好题材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第八,最先改变了皇太子居住在东宫的制度。至迟自东汉以来,东宫就是皇太子的代名词,玄宗东封泰山以后,不再让太子居住在东宫,而是移居于皇帝起居所在的“别院”,改变了数百年来沿袭的旧制,这对皇位继承制度和国家体制产生了巨大作用与影响。(太宗时,也曾在皇帝寝宫之侧设一殿室供太子居住而不令其还东宫,但这一做法遭受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
第九,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严重的大动乱——安史之乱。这场由地方军将发动的企图夺取中间位置政权的叛乱前后延续了8年之久,被叫作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玄宗为了逃避战乱,从长安城出逃四川,成为最先逃离京师避乱的皇帝。
第十,创造了唐朝最辉煌的盛世——开元盛世。这是玄宗最值得称道的历史贡献,是他君临四海的无尚事功,也最为后世畅言欢谈。
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时期,大唐帝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天下臣民也度经过一段最为安逸的好时光。这一时期的大唐帝国,国势强盛,百姓富庶,大诗人杜甫那首最为人们所称引的《忆昔》诗写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开元盛世之中,小邑万家、仓廪丰实、男耕女织的太平景象,在唐人的文献当中亦有许多的记录。杜张萱《明皇合乐图》
佑《通典》卷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条记开元东封后来的盛况说:“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都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都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天宝元年(742),国家户数在852万,人口约4891万,长安成为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大多数会。
玄宗登基后,选贤任能,积极寻求抚民安邦、稳定发展之道,大张旗鼓地开展、经济改革,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在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和家族关系内部,也同时进行了新的调整。这一过程,充分展示出玄宗身上铁血无情和温情慈爱的交织,显露出他果敢杀戮、大胆决断的不凡手段。
废王皇后,不立武氏大唐帝国在兴旺发达的过程中,玄宗的宫掖之中涌出一股不和谐的暗流——武惠妃的逐渐得宠,对王皇后的中宫地位产生了威胁,往日宫中的相安无事再难维持下去了。
王皇后是玄宗任临淄王时的原配夫人,玄宗诛韦后、灭太平,她都“颇预密谋,赞成大业”。其父王仁皎与同胞兄长王守一都是这几次冒险的积极参与者与支持者。王皇后婉淑贤顺,宫中上下衷心拥戴。但玄宗自从喜欢上武惠妃,对她是百般爱宠,武惠妃恃宠,就想取代王皇后。王皇后见武惠妃勃勃雄心,很看不顺眼,就对玄宗发牢骚。言多不免有失,就愈来愈挑起了玄宗的反感。好在王皇后日常对手下有恩,宫中无人愿意打她的小报告,玄宗也无计可施,任凭武惠妃软语硬磨,他也没有强行废立。
不久,为了改变现状,王皇后之兄王守一竟然劝皇后行厌胜之术,寄希望从旁门左道谋求生路。这一法术自汉魏以来较为流行,但宫中均明令禁止,唐律中更将“造畜蛊毒、厌魅”定为十恶罪之“不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不久就被武惠妃洞察并告发,玄宗闻知,大为震怒。假如说在与姜皎密议之时他对废后尚有些犹豫的话,事到如今,玄宗是铁了心了。玄宗亲自审问,王皇后百口难辩。开元十二年(7二十四)七月,王皇后被废为庶人,王守一被赐死。十月,废后郁郁而终。开元十四年(726),太子瑛的生母赵丽妃又突然死去。宫闱之中,不断泛起的阵阵涟漪,显然都与中宫之位有关。
此时,武惠妃在宫中已是炙手可热。姣丽可人的相貌与流光溢彩的风情成了她固媚邀宠的法宝,对于此时的武惠妃来说,入主中宫,位俪宸极,已是志在必得。不过,玄宗对此并没有展现出任何明确的意愿。惠妃为玄宗特设的三妃之一,宫中已是宠贵至极,但是与皇后之尊还有相当的距离。内官虽贵,较之皇后也是地远天隔,不可同日而语。武惠妃于宫中虽位处尊贵,仍苦心孤诣地要入主中宫,玄妙就在于此。
姚崇像但因为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子恒安王武攸止的闺女,玄宗不愿冒险激起朝中对武周的苦楚回忆,作为一位成熟的家,他知道也根本没很有必要在立武一事上与朝中臣僚闹翻脸,由于他如今的局面截然不同于当年高宗立后之时。于是,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武惠妃“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这只是给予她的一种待遇与生活礼遇。武惠妃一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二月去世前,都没有获得皇后的名分,“贞顺皇后”的美谥,是在她死后追赠的。
自从玄宗废王皇后以后,皇后之位形同虚设。从此以后只有肃宗立张氏、昭宗立何氏为皇后,前者是在安史之乱中,后者是在唐末混乱之世,可作别论。其他像玄宗宠爱的杨玉环,仍只是加以贵妃之号,没有给她皇后的名分。后来像德宗皇后王氏是在她死的当日册立的,宪宗懿安皇后郭氏等也都是死后加册。皇后要到死后加谥,正所谓从玄宗时确立的。所以,玄宗对于控制内宫是有很大功劳的,一些史书上以溺于内宠、嬖幸杨贵妃为由而对他大加诋毁,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也就是说。
罢张九龄,用李林甫玄宗在位45年间,宰相有34人。开元贤相以姚崇、宋璟为代表,张说、宇文融、张嘉贞、苏颋、裴光庭、韩休、萧嵩、裴耀卿和张九龄等风格各异,均为一时名相。开元十四年(726)中书令张说因遭宇文融等人弹劾而罢相,张九龄张九龄像
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委任为宰相。张九龄以文学立身,玄宗把他作为张说的后继者,对其才识、文辞非常欣赏,称誉他为“文场之元帅”。张九龄用心政事,忠直无私,具备相当的才能。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张九龄断狱,明察秋毫,处置公允,连囚犯都心服口服,时人谓之“张公口案”。
在张九龄出任中书令时,李林甫则以礼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列于宰相之位。李林甫是宗室旁支,其曾祖父是高祖李渊的堂弟,这种出身使他在入仕以后得以方便地交结后宫,与武惠妃拉上关系。因为开元天宝之际国家、经济及边疆军事事务繁多,张九龄等文学之士已难以应付裕如,在处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张九龄对玄宗的用人、理政思路愈来愈难以配合,慢慢地,玄宗丧失了对他的信任。相形之下,李林甫却能准确把握玄宗的思路,又能较完整地加以贯彻,从而逐渐加重了在玄宗心中的份量,让玄宗越加感到此人可用。
开元24年(736)底的王元琰贪赃案成为玄宗调整朝廷宰相人选的导火线。“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在张九龄被罢知政事之后,顺利地担任了中书令,玄宗在国家的内政、外交、边疆条文与经营策略等方面都逐渐倚赖他来处理。天宝三载(744),玄宗曾对亲信高力士讲:“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想把政事全部委托给李林甫,何如?”
三庶之祸,太子废立开元三年(715)正月,既非嫡出、又非大儿子的玄宗二儿子李嗣谦(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改名为李瑛),因妈妈赵丽妃“有才貌,善歌舞”得宠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的日子,因为赵丽妃失宠、武惠妃得宠,李瑛的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玄宗的第十八子,即武惠妃所生的寿王瑁愈来愈得到器重。武惠妃得宠以后,也开始为寿王瑁的地位经营,她在宫中气势凌人,使太子瑛备感郁闷。与太子瑛际遇一样的还有鄂王瑶、光王琚,他们的妈妈都是往日对玄宗温柔体贴而相当地受恩宠的后宫佳丽,现今也均因武惠妃的光彩照人而难得宠幸。一样的际遇产生了更加的多的亲近感,相互间的话语言谈也自然多了起来。鄂王瑶与光王琚在十王宅的诸王之中关系最为亲密,二人与太子瑛常居于宫内,言语之间,不免对武惠妃充满怨恨,自然也会关系到玄宗皇帝。最终,他们的怨望之语被心怀鬼胎者添油加醋报告给了武惠妃,武惠妃便向玄宗告状,说太子暗中结党,拉拢亲信,加害她们母子,还指斥至尊。一番挑拨,声情并茂,玄宗听罢,龙颜大怒,立即召集宰相,打算把几个儿子废掉。那个时候的宰相张九龄以“太子天下本”为由坚决反对,此事一时被搁置。张九龄被罢免之后,武惠妃与其党羽抓住有利时机,开始了紧张的谋划。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周子谅事件刚刚过后,武惠妃就策划导演了一场夺宫之变。这一场骗局,既骗了太子,又蒙了皇帝。
武惠妃为了坐实太子瑛谋反,派人欺骗太子说:“宫中有贼,请介以入。”亦即要他武装入宫。同时得到消息的还有鄂王瑶与光王琚。太子瑛等只能答应下来。武惠妃得知太子应承之后,就直接找到玄宗报告说:“太子与二王谋反,已全副武装准备入宫了。”玄宗闻知,十分警觉,立即派宦官亲往侦察,回来的人报告说,惠妃所言属实。这样一来,玄宗就无法坐视无论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武惠妃召太子与二王入宫一事预示怀疑。他觉得,太子瑛等人与武惠妃之间矛盾激化,相互之间猜忌已久,太子瑛听从她的召唤答应立即全副武装入宫的事不太合乎常理。)但玄宗依然是找来宰相商议,谋划处理方案。宰相李林甫仍然老调重弹:“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应该参与。”李林甫此番讲话,不再是退朝后找人转达给皇上,而是以首席宰相身份直接向皇帝奏禀。把太子废立说成是皇帝的“家事”,是耍滑头的一种惯用手法,这事实上是坚决拥护皇帝行使最后的裁决权,给皇帝决断以无条件的鼓励。在宰相的这一态度下,玄宗终于下定决心,将太子瑛与鄂王瑶、光王琚废为庶人。
废太子瑛等三人为庶人的制书是在宫中由宦官奉命宣布的,玄宗好像要预示此事确乎是他的家事,所以不必到朝廷上去宣布。不久,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三人又被赐死于京师之城东驿。一天之内三位皇子被送上茫茫黄泉路,使朝野上下大为震惊。这在史书上被叫作“三庶之祸”。
开元二十五年的大半年中,玄宗并没有对太子人选轻率地做出决定。十二月武惠妃死后,他依然没有轻易地下定决心,内心仍在诸皇子间反复权衡着。
继承人不会最终确定,使玄宗大伤脑筋,寝食不安,茶饭无味。这一切被他的心腹宦官高力士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高力士久历风云,极富经验,且深谙玄宗心思。借伴驾之机,他瞅准机会对皇上近来寝食不安预示了本人的关心。玄宗无意在本人的亲信内侍面前掩饰内心的焦虑,况且也需要从周边的人身上得到一些信息,听他来问,也就敞开心扉。玄宗反问道:“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知俺的心意!!!”高力士也不回避,直入正题:“得非以郎君未定邪?”玄宗点头承认。高力士又道:“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一副十分关心的神情,且称玄宗为“大家”,称皇太子为“郎君”,乃是宫中家奴对皇帝和皇太子的称呼。这番话不显山不露水,却很清楚地表达了高力士对事态的冷静剖析和态度。“推长而立”,正所谓玄宗多日来想得最多的一个环节,此刻从高力士口中讲出,自然大大地符合他的心思,于是下定决心,于开元二十六年(738)选定了皇三子忠王玙。这便是之后的肃宗李亨。
赐号太真,皇帝新宠自从确定了新的继承人后,玄宗就不再为皇位的正常延续问题寝食不安,内心的精神负担一下子卸去,心情也大有起色。不久以后,倾国倾城的杨玉环被他发现,演绎出一幕令后世艳称的爱情悲喜剧。玄宗不顾一切,使原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先入道观,号“太真”,继而又纳为贵妃,成给自己名正言顺的妃子,玄宗另外给儿子寿王纳娶了韦氏之女为妃。杨玉环国色天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从选在君王之侧,“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不久,杨贵妃在宫内的礼遇就明刻《古杂剧》之《秋夜梧桐雨》插图。击鼓者玄宗,舞者杨贵妃
与当年的武惠妃相等,固然依然是皇贵妃的名号,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然而,玄宗仍不曾给她荣册皇后的名号。由此说来,玄宗在杨贵妃新承恩泽之时,既可以“春寒赐浴华清池”,又能够“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不过对于女色的宠幸仍然不曾到紊乱秩序的程度,他只是在生活上、情感感情上纵情地放荡,却不曾拿开玩笑。白居易《长恨歌》里所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是实情,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却是未必。
玄宗在确立李亨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又寻觅到一位可人的姿色冠代的妃子相伴,内心的放松与舒适是不用多说的。开元时期(713~741)进行的、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与调整,好像也使玄宗感到莫大的满足。国势的富强,海内升平的景象,令他开始陶醉于煌煌帝业的巨大成就感之中。强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则使玄宗对本人的生命同样充满了自信,于是,他一旦步出了一日废弃三子的阴暗低谷,就再一次显现出盛唐天子的自得与自信。
华清池旧影(1904年)
也许正所谓现在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使玄宗有些不知收敛。他纵情享乐,随意赏赐,视金钱如粪土,大量的民脂民膏、国库收入被浪费。为了适应他每一年的冬季前往临潼骊山温泉宫的需要,天宝三载(744)十二月,特地从新丰、万年两县分出一个会昌县(位于今陕西临潼),以利于安置百司衙署及王公大臣的府邸。天宝六载(747),温泉宫经过扩建被命名为华清宫。他每一年十月幸华清宫,往往在那里驻扎一个冬季才还宫。每逢偕杨贵妃来此沐浴温汤,王公大臣都会随行,华清宫侧,修起了类似长安城中的十王宅、百孙院,会昌县内更是府邸相连。前往骊山的路上,仪仗整肃,旗帜鲜明。据说,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因有才貌,均承恩泽。像虢国夫人平明骑马入宫门,淡扫娥眉朝至尊,煞是惊艳。她们每扈从到华清宫,更是各为一队,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花枝招展,远远望去,如同盛开的百花一样艳丽。
唐《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因为玄宗的放纵与奢靡,上层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享乐、豪侈的风尚。就拿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来说,她们的府邸富丽堂皇,比拟宫掖,车马随从之打扮光鲜,在京邑内成为一景。每构建一处厅堂,就要花费上千,若见有规格制度超过本人的,就马上拆掉重建。由此来讲,在开元天宝盛世之下,仅仅从社会消费的状况来思索,就已能洞悉社会中隐含着的巨大危机危难,但这一点,玄宗根本没有察觉到。禄山发迹
安禄山是胡人出身,自小生活在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妈妈阿史德,是突厥中的巫婆,相传她向战神轧荦山祈祷,神应而得子。由于妈妈后来嫁给胡将军安延偃,安家在开元(713)初归顺了唐朝,才起名为安禄山。他在三十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生意人。三十岁那年步入军旅,在未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四十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从此以后的十几年中,他平步青云,在唐朝严格依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亦即他49岁的时刻,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四十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这是在玄宗时期一个守边大将最为迅速的发迹之路。安禄山为啥能够如此迅速地发迹呢?
玄宗朝在东北边疆的心腹大患是奚、契丹“两蕃”,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实行进攻的态势,在东北实行防守,怎样有效抵御“两蕃”的肆扰是玄宗对范阳、平卢节度使寄予的无限期望。安禄山为了赢得玄宗的信赖,不惜数次设宴诱骗契丹,酒中加了麻醉用的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契丹头人昏醉之际将其杀害,首级送往京师献捷,尸体埋到坑中。他的“杰出功绩”被玄宗看成是可以保障北方边疆安全的“万里长城”。再有就是贿赂朝廷guanyuan,攀附宰相,在众人的推美赞誉中营造个人发迹的环境。另外就是利用进京城朝见皇帝的机会,极力赢得皇帝的欢心。
清人绘安禄山(后)与杨国忠(前)像安禄山进京觐见皇帝,装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模样,很肉麻地对玄宗说:“臣生蕃戎,得到陛下的宠荣,没有啥才能可以报答圣恩,愿以死报效陛下。”玄宗听了,很是喜欢。
安禄山个子很高,貌白体肥,体重曾经达到350斤,不能自己穿衣服,乘马需要专门测试马的负重。玄宗见他这个样子,就好奇地问:“你腹中何物之有,怎么会这么大呢?”安禄山答:“没有啥,只有对陛下的一颗赤心!!!”一句话,赢得了玄宗的欢心,对于臣下特别是这样一个胡将向他表达赤胆忠心,玄宗是很满足的。
明刻《元曲选》插图: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每当有人向他提及安禄山的不是,玄宗就不愉快。即便他信任的宰相杨国忠和皇太子劝他不要对安禄山如此宠信,玄宗也不放在心上。那些提醒他安禄山会zao~fan的人,玄宗甚至就将他们送到安禄山那里处理。到了之后的日子,安禄山已经起兵叛乱,玄宗还坚持把认为安禄山会反的人押往范阳。
李隆基个人小档案
姓名:李隆基出生:垂拱元年(685)八月五日
属相:鸡卒年:上元三年(762)
享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陵寝:泰陵
爸爸:睿宗李旦妈妈:昭成顺圣皇后窦氏
皇后:王皇后,后废子女:30子,29女
继位人:儿子肃宗李亨
最得意:开创开元盛世
最失意:迁居太极宫
最不幸:逃离长安逃避战乱
最痛心:缢杀杨贵妃而不能救
最擅长:音律、书法、骑射、历象之学
太平公主怎么死的 历史上太平公主名符其实的死因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里。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唐高宗李治之女,生母武则天,是高宗和武后的最后一名子女。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极受爸妈兄长特别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被叫作“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
太平公主5。6岁时,往往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她随行的宫女遭表兄贺兰敏之逼奸,此事引起武则天大怒,加上此前贺兰敏之曾奸污内定的未来太子妃,武则天最终决定,撤销贺兰敏之作为武家继承人的身份,流放并中途处死贺兰敏之。
太平公主8岁时,以替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乃是她的道号。固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走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借口公主已经出家来避开和亲。
681年,太平公主约十六岁时,下嫁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次子薛绍。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
武则天对女儿非常宠爱,她认为薛绍的嫂嫂萧氏和成氏出身不够高贵,想逼薛家休妻,有人以萧氏出身兰陵萧氏,并 不是寒门相劝说,才使她丢弃了这个打算,薛绍的兄长薛顗也曾因太平公主来头太大而怕惹来祸事。但是太平公主在第1次爱情婚姻期间,安分守己,没有不轨事件传出。
688年由于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驸马薛绍,但薛绍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谋反,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嫁错郎了,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那个时候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太平公主的第1次爱情婚姻结束。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朝公主食封但是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不久,武则天曾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因武承嗣患病作罢(其实也就是说并不是由于武承嗣患病,最要紧的缘故是武承嗣离中心太近了,由于太平公主的第1次爱情婚姻或多或少是因为原因而破灭,所以她不想再重蹈覆辙)。
690年太平公主改嫁武攸暨,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这次爱情婚姻被看作是武则天为了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2次出嫁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由于变成了武家的儿媳而避开了危险。
太平公主在第2次爱情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莲花六郎张昌宗进献给妈妈武则天。
太平公主“喜权势”,武则天认为她长相,性格都像自己,常与之商议政事,但武则天生前从不让太平公主将她参与政事的事情外泄。太平公主恐惧妈妈,因而行事比较收敛,对外只大肆装修府邸,购买别业。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尖锐化,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继承人,并通过一系列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以图能消弭未来的斗争。并 且,她也开始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本人虽是武家儿媳,但上一直是李家的拥护者。
701年(大足元年),二张因进谗言害死了两家的嫡系继承人而同时得罪武李两家。702年(长安二年八月),李显、李旦与太平公主联名表奏,请封张昌宗为王,为武则天拒绝,改封二张为国公,这次表奏缓和了双方关系。703年(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诬告魏元忠与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引起武则天大怒,将魏高二人下狱。二张与太平公主及李家的关系彻底破裂。
705年,李家的拥护者、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太平公主因为参与诛杀二张兄弟有功,而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其兄李旦封“安国相王”,开府,封五千户。
唐中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她受到中宗的尊重,中宗曾特地下诏免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一害怕的就是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709年(景龙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谋反。安乐公主与宗楚客想趁机陷害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兄妹,于是诬告他们与太子同谋,因主审官御史中丞萧至忠对中宗流泪进谏,“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害之乎!”,太平公主与李旦而得以幸免于难,但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的敌对已明显白热化。(亦有野史记录载入称,上官婉儿因崔湜的缘故,与太平公主成为情敌,并投入韦氏阵营)。
710年(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三子封王,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在协助李隆基政变除掉韦后以后,与李隆基发生权争。她曾经要求睿宗废掉太子李隆基,并积极培植党羽。此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都都依附太平公主。睿宗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平衡,以避开伤害到任何一人。在此期间,太平公主曾劝说唐睿宗下旨,搜集编撰了上官婉儿的著作,保留了这位才女的作品。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改元先天。同年,太平公主的老公武攸暨去世。
713年(先天二年),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太平公主逃到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里,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
李建成、李元吉、姚崇历史介绍?
李建成
(589~626)
唐高祖李渊大儿子。小字毗沙门。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多数督,封陇西郡公。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侑为恭帝,改元义宁。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建成为唐王世子,开府置官属。义宁二年(618),李渊即位,立建成为皇太子。他虽为太子,而其弟秦王李世民功绩卓著,人心所归。他清平刘黑闼的反叛,以求立功树威。后又与其弟李元吉合谋,加毒于世民酒中,世民未死。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之罪,翌日李渊召二子入宫,同众大臣审核,至玄武门,建成被世民所杀。元吉为尉迟敬德所杀。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历史称为“隐太子”。
李元吉
(603—626)
唐高祖李渊第4子。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大军入关,留他守太原。唐建国后,封为齐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他弃太原归长安。后与长兄建成合谋杀李世民。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元吉与建成同遇害,五子均被杀。
另:
李元吉
父高祖李渊,母皇后窦氏。公元626年6月4日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终年二十四岁。有五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并坐诛。太宗即位后,追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复以曹王明为元吉后。详细内容请见《旧唐书·列传·高祖二十二子》、《新唐书·列传·高祖诸子》。(李元吉有一个女儿被封为和静县主(亲王的闺女为县主,从二品),她嫁给了薛道衡的孙子、薛收之子薛元超为妻。参考文献《新唐书·列传第2十三》)
姚崇
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时,因与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说是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年),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历事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诸朝,任宰相,数次出任地方长官,为唐朝前期一名臣。开元九年(721年)卒。
才干出众 两登相位
张柬之、桓彦范等相互串联,一举剪除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迫使武则天交出政权,传位中宗。时姚崇任灵武道大总管,并挂有宰相的头衔,恰好回到了洛阳,参预了这一事变,并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封为梁县侯。武则天既已退出舞台,被迁到上阳宫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去问安,大伙都欢欣鼓舞,相互庆贺。可是姚崇却独自呜咽流涕,哭泣起来。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是诧异,朝着他说:“今天莫非是哭的时刻吗?你恐怕要从此招祸了。”姚崇很是坦然,他说道:“事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情感,实在管不住啊!昨天参预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说有啥功劳;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应有的节操,由此而犯罪,实乃心甘情愿。”当日,姚崇被调离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县)刺史。后来有人认为,这正所谓姚崇的聪明之处。寓意讲的是他预见到朝廷的这场斗争并没有结束,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涡,就如此这般地玩了个脱身之计。诚然,不排斥蕴含有这种可能。不过,也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言谈和举动表明,他对武则天也是怀有深邃的情感的。
为啥姚崇对武则天有那样深厚的情感呢?这只有从他的经历、他同武则天的关系以及他对武则天的观点中寻找原因。
姚崇自幼为人豪放,崇拜气节。他才干出众。进入仕途后,顺风顺水,青云直上。武则天时,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档guanyuan)。这时东北的契丹族不断侵扰中原,武则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务特别繁忙。姚崇的才干,至此获得了充分的发挥,那纷繁复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中,处理得干净利索,有条不紊。兵部是中间位置jiguan,消息很快传到武则天耳里。武则天很是爱才,姚崇的才干,她很赏识,立即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同于今天国防部的副部长)。这种知遇之恩,姚崇能不动心!武则天的器重,对姚崇也属于一种鼓励,他的才干到后来又得到进一步发扬。他在出任宰相的时刻,常常兼任兵部尚书,所以对兵部的职掌非常熟悉;举凡边防哨卡,军营分布,士兵情况,兵器储备,他都熟记在心。玄宗初年,他作宰相,带头裁减冗员,整顿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制度,职责分明,指挥敏锐。他与庐怀慎同为宰相,他死了儿子,请假十多天,政事积压许多,庐怀慎处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见玄宗作检讨。玄宗说:“我以天下事委托于姚崇,你坐镇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担心。姚崇假满上班,很快裁决了积压下来的政事。所以史书称赞他长于吏道。
姚崇做了侍郎,就能够直接参预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对朝臣们说:“前些时候,周兴、来俊臣审理案件,多牵连到朝廷大臣,说是他们反叛;国家法律摆放在这里,我怎么能够违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怀疑有冤枉,是滥用刑罚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监狱中去审问,及获得他们手写的状纸,都是自己承认有罪,俺就不怀疑了。自从周兴、来俊臣死后,就听未到谋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杀的人中,是否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职,办案公道,保过很多人,故对这一方面情况比较不陌生;他对武则天也比较了解,他知道她也重用过一些坏人,滥杀无辜,然尚未完全被坏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并在这个问题上能够听得进不同的建议。他针对武则天提的问题,直率而又诚恳地陈述了本人的观点,他说:“自垂拱(685—688年)以来,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诬。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皆在罗织人罪,情况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厉害。陛下派人到监中查问,被派去的人自己一身也难于保全,怎么敢去动摇原案呢?被问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过来,诛杀了坏人,朝廷才安定下来。从今以后,我以自己一身及整个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此刻内外guanyuan中再也没有谋反的人。恳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状,只是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倘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对于这一尖锐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得很兴奋。她说:“以前宰相顺着既成的事实,害得我成了个滥行刑罚的君主。听了你所说的,很是符合俺的心意。”并赐给他银千两。至此,姚崇与武则天的相知又更进一步。
经过一年,姚崇受任为宰相。之后的日子,由于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被调出京城,去做灵武道大总管。临行前,武则天要他推荐一位宰相,他就推荐了张柬之。以前,狄仁杰曾两次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张柬之每被推荐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终未登上宰相的宝座。这一次姚崇再次推荐,张柬之很快就当上了宰相,时年已八十。
清除积澧 以为已任
中宗时期,姚崇做过好几任州刺史;睿宗时,他也做了好几个州的刺史或长史。在做方官的时刻,他政绩卓著,有一些地方还树立碑刻,记录载入他的功德。然而这在姚崇毕生中不占重要地位,对那个时候的大局也没有产生多大作用与影响。
在武则天的时刻,姚崇做过相王府长史。相王就是之后的睿宗。睿宗立即任命姚崇为宰相。这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而且颇有。太平公主是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生女儿,长得也特别象武则天,一贯深受武则天的宠爱。她也要走武则天的老路,要当女皇帝。为了防患于未然,姚崇与宋景联名上奏,建议将太平公主搬到洛阳去住,并且将几个掌握兵权的王派到地方上去当刺史。昏庸无能的中宗,竟如实地将这几个话转告给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大怒,太子李隆基(即之后的玄宗)慌了手脚,就争取主动,指控姚崇等挑拨皇上与兄妹之间的联系,应加惩处。因此,姚崇被贬为州刺史。
太平公主的愈来愈膨胀,活动也愈来愈肆无忌惮。玄宗再也按捺不住了,乃瞒着睿宗,一举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清除掉。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到新丰(治所在今陕西临潼东北)讲武(类似现代的军事检阅)。依照传统,皇帝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长官都得到行在(皇帝行营)去朝见。这时姚崇任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刺史,而且又得到玄宗的秘密召唤,是非去不可的。姚崇到的时刻,玄宗正在打猎。玄宗问他会不会此道,他说,他从小时候就会,到20岁时,常以呼鹰逐兽为乐,所以人虽老还能行,由此就参加了玄宗的打猎行列。他在猎场上驰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处处都使得玄宗满意,喜欢。罢猎之后,玄宗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建议,他侃侃而谈,不知疲倦。玄宗听了,说道:“你应当做俺的宰相。”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较宽广,而且锐意图治,就故意激他一下,没有立即行礼谢恩。玄宗很是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要上奏,陛下考虑,假如做未到,那我这个宰相就不能做。”玄宗要他说出来看看。
姚崇所说的十条,大意是:第1,自你当皇帝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请求圣上,改成以仁义先行,行吗?玄宗说:“我衷心希望你如此做。”第2,朝廷自在青海被吐蕃(古藏族)战败以来,从来没有后悔之意;我请求在数十年内不求边功,行吗?玄宗说:“行;”第3,自从则天太后临朝称制以来,常常由宦官代表朝廷发言;我请求今后不要让宦官参预公事,行吗?玄宗说:“这个问题我考虑很久了。”第4,自从武氏诸亲窃据显官要职,继之以韦庶人(中宗的皇后,被清除后去掉皇后称号)、安乐公主(中宗、韦庶人的闺女,与韦庶人一起被铲除)、太平公主用事,官场秩序混乱;我请求以后不准国戚在朝廷要害部门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销不算,行吗?玄宗说:“我老早就立志要这么做。”第5,近来,亲近佞幸之徒,违法犯罪的,都由于是宠臣而免予惩处;我请求以后依法办事,行吗?玄宗说:“对于这种现象,我早就是切齿痛恨的。”第6,近年以来,那些豪家大族,‘凭着同乡的关系,向上送礼行贿,以至公卿、方镇们也这么干;我请求除租、庸、调等赋税而外,其它一切摊派都要杜绝,行吗?玄宗说;“愿意这么做。”第七,武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睿宗)造金仙、玉真观,皆耗资巨万,坑害百姓;我请求禁止建造寺观宫殿,行吗?玄宗说:“我一看见这几个现象,心里就不安,又怎么敢再这样干呢?”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损于君臣之间互相笋敬的常礼;我希望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行吗?玄宗说:“事情就应该这么办,有啥不可以的呢?”第九,前朝大臣直言进谏者,有的就丢了性命,从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请求,凡是做臣子的,皆可以犯颜直谏,无所忌讳和避讳,行吗?玄宗说:“我不仅能够容忍臣下这么做对。待我,并且还能依照忠言去做。”第十,西汉与东汉,外戚乱政,后世感到寒心,而我们唐朝的外戚专政,则更加厉害;我请求陛下将我朝的这种事情写在史册上,永久作为前车之鉴,成为万世不能重犯之法,行吗?玄宗听了,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说道:“此事诚可以说是刻肌铭骨之事啊!”第2天,就正式任命姚崇为宰相。
宋朝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对姚崇的上述言论持半信半疑态度,所以只极其概括地提了几句,这未免有点过分拘谨。姚崇在武则天时,就做过相王府长史,早就认识相王的儿子李隆基,他在获得他的密召之后,将自己多年的亲身感受,略加整理,并当面陈述,是完全可能的,不应当怀疑。而且前节所说他对武则天的态度,那着重是就肯定方面来讲的,其实也就是说,他对武则天并不是一概肯定,而是亦有否定的一方面。尤其是对于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及她们的党羽们的胡作非为,他更是深恶痛绝。他是唐王朝的一个忠臣,也是一个脑袋清醒、注重实际、怀有理想的封建家,在他看来,唐朝要振兴,就必须清除掉那些多年积存下来的流弊,这样国家繁荣才有希望。
求实务实 政绩可观
姚崇并非一个高谈阔论的论理家,而是一个老老实实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唐朝佛教盛行,其次还有道教及其它。上自皇帝、皇后、达官贵人,下至豪绅富户,无不利用捞取好处。于是,在的旗帜下,不可避开地要产生很多社会流弊。对此,姚崇深为不满。在武则天时,张易之要将京城有名望的佛教高僧十名,调往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去私建新寺,高僧们不能同意去,向朝廷苦苦哀求。姚崇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同意他们未到定州去。张易之一再坚持要调他们走,姚崇始终不改变主意。最终,得罪了张易之,不久就被调出京城,去做灵武道大总管。中宗时,公主、外戚得到批准,可度民为僧、为尼;有的人还私造寺庙。这样,一些富户强丁,乃纷纷出家,由于那个时候制度,凡出家人,即免掉赋役。姚崇在做了玄宗的宰相之后,就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来的理由是:对佛教的信仰,着重是在内心的虔诚,而不在于外表的形式;以往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帝王权贵,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贞要心怀慈悲,做的事能够起到好作用的人民,让人民得到安乐,就是符合于佛教的要旨,何必妄度坏人为僧尼,反而破坏了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有关部门,暗中进行调查,将一万二千多冒充的和滥度的僧尼还俗为农。对于这种流弊,姚崇直到死的时刻,也还是持反对态度。他在遗嘱里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方法,戳穿了佛教僧徒所宣扬的一些预言;他坚持佛其实就是觉的看法,信仰在乎内心,只要行善不行恶,就行了。他无情地揭露了那种将佛教僧侣的传播当作事实的无知行径,那种抄经写像、破业倾家、施舍自己一身、为死人造像追福等愚昧习俗,指出,这都是“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余”;他嘲讽了那些所谓通才达识之士,也不免于流俗,成了上述种种怪现象的俘虏,;他觉得佛教的活动,乃是不利于苍生的弊法,要他的子侄们警惕,不要上当,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陈规陋习的束缚,在斋祭、布施方面,也只能略事敷衍,不能铺张浪费。他也顺手提到了道教,指出道教的本旨是尚玄虚,不谈趣竞;只是因为受到佛教的作用与影响而变了样。这种着眼于实际的求实精神,对所持的否定态度,离无神论已不太远了。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泛指华山的东边之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老百姓受思想束缚,不敢捕杀,而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坐视庄稼被蝗虫吞食。姚崇上奏,引《诗经》及汉光武诏书,证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历代以来,偶尔所以捕杀不尽,那是因为人不努力,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够除尽。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馀尽。”玄宗说:“蝗是天灾,是因为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杀,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姚崇又说:“捕杀蝗虫,古代人们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玄宗被说服。但那个时候朝廷内外,都说蝗虫不能捕杀,玄宗说:“我同宰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谁再反对、,即行处死。”于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挥老百姓焚埋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得到了较好的收成。
第2年,山东又发生蝗灾,姚崇依照老办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杀。朝廷议论又起,多以为蝗虫捕杀不得。玄宗也犹豫起来,又同姚崇进行商量。姚崇说:“这几个庸儒们死抠书本,不明 白变通之道。凡事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一再出现的蝗灾,后果都很可怕。又说:“今山东蝗虫,孳生之处,遍地皆是,倘农田没有收成,则人民就要流移,事关国家安危,不可拘守成规。即便除之不尽,也比养了成灾好。陛下好生恶杀,此事不烦你下诏,请允许我下文处理。若除蝗不成,我所有的官、爵,一概削除。”又一次把玄宗说服了。
由捕蝗而引起的轩然大波,至此尚未平息下来。姚崇的同时代人张鹫在其所著《朝野佥载》中又对姚崇进行攻击,说什么蝗虫“埋一石则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盖地?;上天若是不灵,则不至生蝗,上天要是降灾,蝗会越埋越多;对于蝗灾,应该修德慎刑,以报答上苍的惩罚,为啥不修福以免灾,而是要逞杀以消祸呢!这一通指责,也还是老生常谈,没有也不会有什么新意。没有见到姚崇对这一批评的反驳,但在他以往批驳别人的言谈中,已蕴含有反驳这种偏见的内容。在一个被腐朽的精神力量统治着的时代里,如果想办点事情也真是不容易!姚崇捕蝗的决心、勇气、才干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今天提起来,亦有点令人肃然起敬。
姚崇在围攻中取得了捕蝗的胜利,但既未立功,也未受赏,而是在不久之后就从宰相的宝座上跌了下来。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姚崇的一个部属犯了法,玄宗要惩办,姚崇想保护他过关。恰好遇见京师大赦,玄宗刻意把这个人排除在赦免之外。机智的姚崇发觉,玄宗此举,目的已不在这个罪犯,而是在他本人了。由此就请求辞去宰相职务,并举宋景以自代。
开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决定到东都洛阳去,这不完全是为了巡幸,而是由于关中收成不好,粮运要增添,’皇帝到了东都,就能够减轻这一方面的负担。正在这时,太庙的房子倒塌,这在那个时候又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玄宗召见宰相宋景、苏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们解释说,太上皇死还未到一年,三年的丧服未满,不应该行幸;大凡灾异的发生,皆为上天的劝诫,陛下应当遵守礼制,以答复上天,不要去东都了吧!玄宗听了大概有点不认为然,又把告退的姚崇找来,问道:“我临近从京都出发时,太庙无故崩塌,这是还是不是神灵劝诫我不要去东都呢?”其实也就是说,太庙殿本是前秦苻坚时建造,隋文帝创建新都,将北周宇文氏殿移来这里,建造此庙,唐朝又利用了隋朝的旧殿,积年累月,朽蠹难支,故而倒塌。姚崇先向玄宗介绍了这一实际情况,接着又说:“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于崩塌,年久朽木,自应摧折。这次太庙倒塌恰好与陛下东幸的行期偶合,不是由于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而且皇帝以居无定所,东西两京,相距不远,关中收成不好,增添粮运,人民劳苦,故陛下出于对人民的爱护而行幸,并 不是无事笼络人民。何况东都各部门已都作好准备,不去将失信于天下。”最后他提出:1。将神主移到太极殿;2。重新建造太庙;3。皇帝东行计划不变。玄宗听了,很是兴高,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
开元九年(721年),姚崇以七十二岁高龄死去。临终前立下遗嘱,劝诫子侄们。说他自己知止、知足,从宰相高位退下来之后,优游于田园之间,甚感满足;人总是要死的,他之死乃自然的归宿。其次,他将田园事先分好,子侄们各得一分,为啥要这么做呢?他说,他所“见到的一些达官贵人,身死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困,于是互相争夺起来,搞得水火不相容,不仅本人有失体面,而且也玷污了老祖宗,不管是曲是直,都要受到别人的讥笑与谴责;庄田水碾,既然已经是大家共有,于是互相推委谁也无论,以致荒废。所以仿效前人,将遗产预先分好,以绝后争”。第3,要薄葬,他指出,厚葬非但无益,甚至是会招祸,“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第4,是反对,这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要指出的是,他不仅自己反对,他也要求本人的子侄们及子孙后代也走他这一条路,其用心可谓深远。姚崇遗嘱说的虽都是个人及家庭私事,但针对的却是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所以事实上也是篇针砭时弊的檄文。
好弄权术 为谲
作为救时宰相,姚崇敢于面对现实,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坚忍不拔,政绩可观,是很值得称道的;但在关系到他的为人品德方面,就不那么始终如1。那么厚道了。所以史书批评他“权谲”,就是好弄权术,滑头,耍小动作之义。
开元元年(713年),姚崇从同州到新丰见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宰相。现任宰相张说知道此事,出于嫉妒,指使别人对他进行弹劾,玄宗不听。张说又指让人向玄宗提示,派姚崇去当河东总管,又被玄宗识破,提建议的人差一点丢掉头脑。姚崇当上宰相,张说恐慌起来,想走玄宗的一个弟弟岐王的后门。姚崇要抓住这档子事对张说进行报复,但又不直接加以揭发。一天,已经罢朝,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独自跛着脚作有病状,玄宗叫住他,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俺的脚坏了。”又问:“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玄宗又问这有什么含义,他说道:“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秘密乘车出其家门,恐怕要坏事啊!因此我很担心。”张说宰相当不下去了,被贬为相州(治所在今河)匕临漳县西南)刺史。在姚崇的同时代人中;张说也是卓尔不群的人物,但是他们二人之间的联系始终是勾心斗角的。据传说,姚崇临去世前,还劝诫本人的儿子说:“张说与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后,出于礼节,他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平生所服用的珍宝器皿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们就要作好准备,灭族之灾就将来临了;如他看这几个东西,那么这样就表示没事了,你们就将这几个东西赠予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获得他所撰碑文后,立即誊写,报呈皇上,并准备好石头,立即刊刻。他比俺要迟钝,数日之后,定要反悔;他如派人来索取碑文,就论已报请皇上批准,并且将刊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姚崇死后,张说前往吊丧,见到所陈服玩,看了又看。姚崇诸子如姚崇所嘱办理,获得了他所撰写的碑文,并使他索回碑文的计谋落空。张说气愤至极,说:“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
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发动了什么政变以及结果怎样?
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密谋,发动政变,推翻玄宗,自为皇帝。不过这个阴谋很快被唐玄宗发现,他先发制人,杀害太平公主,彻底剪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先天”和“后天”,该如何理解?
出生之前为先天,出生之后为后天,而在咱们国家传统文化之中的修炼,即是返后天为先天,使人能够变得更接近自然。
八卦演变,从先天八卦变后天八卦
《说卦传》第3章“天地定位”言伏羲先天八卦,第4章“雷以动之”言黄帝先天八卦,第5章“帝出乎震”言后天八卦,前人没有发现这三章之间存在逻辑关系。窃以为《说卦传》3。4。五章的顺序正好阐述了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演化的主干。孔子编辑《说卦传》删去了神农先天八卦,这是由于神农先天八卦位于演化主干的分支上。
《说卦传》第3章“天地定位”言伏羲先天八卦,第4章“雷以动之”言黄帝先天八卦,第5章“帝出乎震”言后天八卦,前人没有发现这三章之间存在逻辑关系。窃以为《说卦传》3。4。五章的顺序正好阐述了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演化的主干。孔子编辑《说卦传》删去了神农先天八卦,这是由于神农先天八卦位于演化主干的分支上。
黄帝先天八卦卦序(顺时针):坤乾兑艮震巽坎离;
后天八卦连山卦序(顺时针):坤兑乾坎艮震巽离。
假如把兑、坎二卦暂时拿掉,则上边两种排序完全一致:坤乾艮震巽离。由此可见黄帝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关系。
将黄帝先天八卦的兑卦移到坤乾(地天)之间,坎卦移到乾艮(天山)之间,后天八卦于是产生。兑泽、坎水,天山之间的坎水预示降雨,地天之间的兑泽预示大地被水淹没,这便是大洪水。
研究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四正卦,可以发现大洪水是先天与后天的分水岭。这与古时候文献记录载入相符合。《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大洪水发生于尧,历经舜,至大禹才完成治水。
先天八卦是上古之人设计的天地宇宙模型,即天圆地方的盖天说。乾上坤下,天地位矣。日出东方,月升于西。东北震雷与西南巽风,乃天地之交感。西北艮山与东南兑泽,乃大地之陈列。
先天八卦方位按天之变化而排定,后天八卦方位那么是按地之变化而排定。八卦之间,天地相交,阴阳合和,自然便产生后天实用八卦。产生过程如下:
四正位。阳先举,阴后交。
南北,乾卦在上,坤卦在下,相互交合,遂成离在上坎在下。乾位变成离卦,坤位变成坎卦。变成离南坎北。
东西,坎卦在上,离卦在下,相互交合,遂成兑在上震在下。坎位变成兑卦,离位变成震卦。变成震东兑西。
四隅位。阳先举,阴后交。正配得卦不能归正,与四正卦交合所生卦相重叠,只好各变本卦。变卦后再配。正配不果,只能选择不正配。结果如下:
东南和东北。东南本是兑卦,变卦后为艮卦。东北本为震卦,变卦后为巽卦。正配不果,只能这一阳一阴在不正位相配。艮卦在上,巽卦在下,相互交合,遂成巽在上艮在下。艮位之东南变成巽卦,巽位之东北变成艮卦。
西南和西北。西南本卦是巽,变卦后为震卦。西北本卦为艮,变卦后为兑卦。正配不果,只能这一阳一阴在不正位相配。震卦在上,兑卦在下,相互交合,遂成坤在上乾在下。震位之西南变成坤卦,兑位之西北变成乾卦。
到此,先天八卦,通过天地交合,产生了后天八卦。用圭之符号既八卦测试已然形成。人们测试方式,由自然神物转向天文历法之神物,追求天人合一,这是测试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圭测试,和龟卜肯定不同,为了区别,名之为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