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周易的理解和认识五行周易推算(一般人学易经的有益之处)
目录导读:
周易是什么?
“周易”简称“易”,是我国商周时代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论理工具。“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社会变化,认为乾坤两种的互相作用是产生天下万物的源泉,所谓“刚柔相济,变在其中”。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指简驭繁)、不易(固定不变)三义,相传为周代人所作,故名。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记录载入的是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关于这几个符号的来历起源和意义,我国学者猜想或许是早期人类社会结绳时代结绳符号的变相。当真真正正文字产生后,最初的这几个结绳符号就成为了文字,于是这几个奇特的符号就成了用以占卜吉凶的神秘象征。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被确定后,巫师们又造出解释符号的文字,就是“卦辞”和“爻辞”。那个时候的人们相信六十四卦包括天事、人事的全部,所以由卦中能找到万事的吉凶祸福。“卦辞”和“爻辞”是解释这几个吉凶祸福的词句。
“卦辞”和“爻辞”文字古奥难懂,恐怕在西周后期许多词句已经难以解释。于是那个时候巫师中的哲人就又作出《传》来解释“卦辞”和“爻辞”。《传》一方面把“卦辞”和“爻辞”解释得使那个时候的人易于理解,另一边又借题发挥以阐发他们本人的新思想。西周末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过渡时代,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在这种时期思想方面断然不会毫无变化,《传》正所谓这种新思潮下的产物。
《传》的中心思想是“乾坤哲学”。在当初的六十四卦中,乾坤就是具体的天地,只是六十四卦中的两卦,除居首位和代表对象的体积较大外,并不比其他六十四卦很重要。不过到了《传》中,则情形大变。乾坤已不再是指具体的天地,而是成为产生世间万物的两种基本原理。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二元论。
乾元是天的原理,是动的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源泉,“万物资始”。坤元是地的原理,是静的原理,是万物所自生,“万物资生”。
乾坤二元是宇宙的基础。“天地交而万物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但是而四时不忒”。天地养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革而四时成”。也就是说,乾坤二元包括宇宙间一切现象与事物。二元相对而不相抗,相感化而产生宇宙万象。乾坤二元若不合作,则宇宙万物万有皆将停滞。
乾坤二元之理不只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乾坤所生。同样逃不出乾坤的范畴。所以宇宙的理其实是人世的理;人君明天理而小心遵循,则万事亨通;不然则必遭灾祸。人君治理国家,必须清楚明白此理。“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但是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剪掉鞭子顺乎天而应乎人”。以上强调了人君顺天理以治人世的道理。
《传》表达了纯粹的思想,向人君讲述治国之道,应以乾坤为依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人君以乾坤之理治国,第1必须自强不息,第2必须修德积德。那么人君应怎样修德,“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德”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人君有德,天下必然大治。
《周书》是《尚书》的主成部分,是周代的大事记录,是半历史半哲学的著作。《周书》中多数篇章都富有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周书》的基本原理是天人合一思想。上帝为天下主宰,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替天行道,治理天下。为人君者假如不积德行善,就会断天命而失天下。夏、商的兴亡与商、周的交替无不是出于这个规律。
《周书》中的《洪范》是一篇系统的、极富哲理的著作,是集远古思想之大成的杰作。它劝诫统治者:人君欲治理天下,永保天命,就必须采用天赐神启的宝典《洪范》。
《洪范》记录载入了九种大事,亦即依据天人关系治理天下所必需的“洪范九畴”:
1。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是天给人类建造出来的五种原料,代表天道和物质世界。人类生活所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料,都是由这五种原料产生出来的。人君必须清楚明白五行的道理,善于运用五行以治天下。五行是人世所必需的五材,“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所以人君必须知道怎样支配五行。
2。五事。即貌、言、视、听、思。这是人君的五种行为,代表人道和伦理世界。依据“天人相感”原理,“在天为五行,在地为五事”,如此便把天道和物质世界,与人道和伦理世界结合在一直,从而为人君统治天下找到了合理的根据。人君行“五事”,治理天下,就是替天行道。并且也要求人君行“五事”时,要表现为恭、从、明、聪、睿,这是人君因此为人君的素质和道德准则。
3。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这是人君行人事(五事)、理天道(五行)时,所应做的八种国家大事,代表天人(物质与伦理)合一的王道。这八政又可分为三类。
第1类是三政。“食”指农业,“货”指工商业,“祀”指活动。“祀”是一种向上天祈求“食”和“货”。或向上天预示感谢时所必需的礼节。这三政可谓是国家的本质大事,是人君下对民上对天所必须履行的责任。食与货是国家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或经济条件,祀是国家所必须的精神条件或条件。
第2类是三官。这是三政之外,掌管国家内务的行政官属。司空专管一切公共事业,如工程建筑、开河治水之类。司徒总管民政教导之类。司寇专司刑事。人君必须监督这三官的职位履行。
第3类是国家不可避开的两种对外事务。“宾”指接待使节、派人出使的事务,是国家和平时的外交关系。“师”指行军征伐,是国家战争时的对外关系。
4。五纪。即岁、月、日、星辰、历数。这是五种一般的天象,可以拿来观测八政是否完全实行。八政若行,则五纪皆不出常轨;不然,则天象必乱。
5。皇极。即指“天”是统制一切的,“天”为保护下民,便派遣其儿子作代表来进行统治,皇极就是上天授予天子之王权。因此讲:“天子作民爸妈,以为天下王”。王行八政正所谓依靠上天所赐的皇极。
6。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这是人君根据天人合一原理,在进行统治时所使用的三种政术。天下太平,人君则采用平和的“正直”手段。天下变乱,人君则采用果断的“刚克”手段。天下乱而复治,人君则采用怀柔的“柔克”手段。
七、稽疑。即卜、筮。天子治国,往往遇到疑难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天子就用卜、筮二法,去敬问和体会上天的意志以助其解决疑难。
八、庶征。即雨、晴、热、寒、风、时。这是自然界反映王道是否得行的最后预兆。五纪只代表普通的天象,只能指示王道行否的大致。而王道各部完全畅通与否,还需详细观察四时之变化,观测气候之邪正,紧接着方能决定。若一切大自然的变化皆能按常轨进行,那么这样就是王道亨通的预兆。反之,那么这样就证明王道未行,天子就必须努力修德积德。
九、五福六极。这是人世间反映王道行否的最后预兆。王道若行,天必降“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以表酬报。王道若不行,天必降“六极”,即凶短折、疾、忧、贫、恶、弱以示惩罚。如果天降六极,天子仍不知悔改,上天就会夺回皇极而另命他人为天子。
那么这样也就是说,《洪范》以及《周书》各篇的思想可谓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它劝诫统治者,若要治理好人事,必须先明天事,先明一切自然之理。人事若治,则天事必行,自然规律不可失常轨。国家若天地平安、清明,说明天子之人事行,则可得到上天保佑而长保天命。反之,则受灾祸,甚至失天命而丧天下。
说说你怎样评价《周易》这本书?
我认为《周易》这本书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人文实践的论理根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周易的理解?
“周易”一词的出处及原理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之义。太昊伏羲创作简易图时,把简易符(即此刻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简的主要组成部分。周易的周字并 不是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大自万物的变化,是易的本质现象。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一点变化皆有一定的最终,这便是易象。“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周的。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的预兆”,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周易>>简单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如今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根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假如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那么可以用阳爻(-)和阴爻(--)预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依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能够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皆有特别规定的名称。若是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 使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也许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一样的卦。假如将阴阳性质构成一样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一样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代表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对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1条内容是对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也可以这样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追溯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刻,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推算信息的方式方法的发明,正所谓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因 此,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5000年文明史上,中国人民之因此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到现在,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密切相关的平时生活中遇见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推算的科学方法,预测推算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相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代人们用它来预测推算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代人们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名符其实的科学。固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由于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由于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咱们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现实操作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真正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展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全地球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周易》钻石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本质,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且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领域。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要紧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周易》的来历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来讲之,即:远古时候,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相互抵牾之处,并 不是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那么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一致认为《易传》并 不是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到现在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录载入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体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来历也颇多争议。 “周”字之寓意,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之含义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之寓意主要的讲法有以下几种: 1。“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 小篆:易 ”,《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的意思。 2。《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3。《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4。“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的意思。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时候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周易》的内容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着重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经常提到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那么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代人们用阴阳领域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一样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对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 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天健 坤地顺 震雷动 巽风入 坎水陷 离火丽 艮山止 兑泽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亦即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预示;“—”称为“阳爻”,以“九”预示。六爻的具体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是“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经常提到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对应的亦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因为《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事实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着重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门讨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根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展现的变化规律。
满意请采纳
何谓名符其实的周易?
燕赵易学认为,《周易》的根本是通过特定阴阳符号组合的运筹使用,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所处的环境关系,并借助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逻辑,来模拟和推演事物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借此来剖析和判断事物可能将必须面对的进退与得失。
怎样看懂《易经》
我始终认为《易经》是全地球把辩证法运用得最成熟的著作,简直可以说出神入化,没有人能及,我真想把桌子一脚踹倒,来表示送达我激动的心情!!!
在观察与表达这个纵横交错的现实世界的时刻,人总是感到无能为力,所有的一切自以为是都失灵了!!!而且还有茫茫的,自我不可感知的未知世界,和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复杂的一生。把这一切乱七八糟冥冥中好像又有章法的一切进行表达与陈述,以便我们能认识这一切,即使不能控制这一切,至少在心里上得到一些安慰,便形成古今仁人志士不停奋斗的一个目标。中国古代人们把自己认识世界最高的智力都藏在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易经》。
上古时代还没有文字,但人民经过生活观察发现,有一些东西总是强大的,耀眼的,有一些东西总是弱小的,不起眼的,但强者总有衰落的时刻,弱者总会经历繁盛,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后人总是要强加感情色彩,认为盛时要谦逊,败时要坚强,总是使人又想做到又别扭,忘记了更深刻的更持久的自然之力,在本人体内也存在。
祖先用一根完整的、坚硬的木棍代表强大者,起名为阳,用一根断开的、脆弱的代表弱小者,起名为阴,这就有了中国哲学史上,中国文化史上最要紧的两个概念“阴”和“阳”。阴阳永久处于相生相克中,它们是整个世界最稳定,最本质的东西。
当然世界没有可能只有两样东西,为了进一步图构出世界更加丰富,更富变化的基本元素,人们又进一步由阴阳推演出八卦,来模拟图解整个现实世界,这种用最简单容易的线条组合来表达丰富变化的现实世界的思想,真的是一个天才的创举,我对原始先民们简单而高深的智力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文王又将八卦演化为更加复杂富饶的六十四卦,来象征世间万物的种种迹象与情境,肯定是以人为中心,配上爻词与卦词,使得《易经》获得了非常大的丰富与拓展,这就好像宇宙的演进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一到多,但那根主线始终不变。
自古以来,对《易经》进行哲学层面阐述合格的只有孔丘的十翼,其它的水平不够。孔丘使得《易经》系统化,条理化,给了《易经》以理论支撑,使得《易经》的本来面目体现在大家面前。
对《易经》最大的曲解就是认为《易经》的那套对世界的诠释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辨证法,唯物论,这是《易经》的两大基础,你给我说这与现代科学有哪些区别?要探讨要深入到《易经》具体的每一卦,每一爻,不要泛泛而谈,你就会觉得,嗬,说得还真他妈在理,真他妈科学,牛!!!
简述对易经的认识
《易经》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部文化古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种种坎坷与考验。或褒或贬,时兴时衰,然而却依然默默地为中国人民文化及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它在思维科学和认识论方面的价值,及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启迪和作用与影响,逐渐的引起国内和国外学者所肯定和注重和重视。
《易经》的内容是由两部分组成,里边 的八卦以及所洐生的六十四卦及卦爻,称为《周易》对于《周易》的周字,也存有几种说法,但有很多人认为周指的是周朝,此说法也被大部分人认可。即认为《周易》是周朝的文王所作。
而《易传》的内容那么是对八卦及六十四卦及卦爻词的解析内容。简称《十翼》。据传系春秋时期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多人所作。其中〈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遂的哲学著作。〈文言传〉是对乾卦与坤卦的详说。〈说卦传〉则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在说明八卦象征的现象。〈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解说。〈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卦为一组,紧接着用一句话解释。上面便是《易经》的全部内容。
《易经》是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一切规律及现象。它所阐释的阴与阳的思想,亦即“系辞上传”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即一阴柔一阳刚的变化金科玉律,正所谓宇宙的金科玉律,人生之规律,亦即天理与人道。这种宇宙万物阴阳无穷变化作用的金科玉律,即“天人合一”。也是《易经》的中心思想理论。
《易经》用天地变化规律金科玉律,劝诫人们应效法“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劝诫人们崇拜道德修养,施展聪明才智,在事业方面顽强上进,以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来成就至高无尚的事业。上面便是对《易经》所作的简介及个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