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命孔子君子明堂(孔子曰人有三命)
目录导读:
古语中的“知天命”是指何年龄段?是何意思?请网民朋友回答。谢谢!_百度。。。
五十岁 顺天应命
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什 。。。
意思是:孔子说:“不明 白天命,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晓得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擅长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真正正了解这个人。”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论语尧日篇第2十》。
原句: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释读解义:孔子说:“不明 白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晓得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擅长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真正正了解他。”
更多阅读: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和提防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单独又紧密相依的范围:伦理道德领域——仁,社会领域——礼,认识方法论领域——中庸。
仁,first of all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衷真的极致必定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为人处世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善读「论语」20。3:知言知人识仁义,知命知礼为君子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知人生意义,就无法成为君子;不知行为规范,就无法立身处世;不识话中真意,就无法识得人心。”
【注释】
“命”,是指人生的使命、意义,而非指穷通寿夭的宿命。
“君子”,此处指有仁德者。
“礼”,是一切合义的行为规范的统称,包括法律和道德规范。
“立”,指立身处世。
“知言”,此处指了解话中的真意,包括识别其真伪、是非、善恶等。
“知人”,此处指识得人心。
【评析】
本章是《论语》的最后一章。《论语》讲的是孔子之道,那么“孔子之道”到底是什么?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为君子,就务 必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义究竟或许应该是什么?是要及时行乐?还是要及时行善?人到底应该如何活着?是该屈从本能?还是该超越本能?这便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为己任”(8、7),才能尚仁行义,克己从仁;才能“明明德”而为君子,“止于至善”而为大圣。若不知人生意义何在,不知人该如何活着,就绝无可可以成为君子。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诚然,这并不是说“乐”与“善”就天然排斥。“和人民一块欢乐”是“善”,也是“乐”;“不和人民一块欢乐”是“乐”,却不是“善”。所以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贤者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6、7),却仍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17)。
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处于最低层级,向上依次是“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处于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可见人的高档需求是超越本能的。孔子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乐道”与“好礼”就是“善”。于是,不管贫富贵贱、穷通寿夭,人都应该超越本能的欲望,及时行善,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
人只若不是离群索居,就务 必要溶入社会。要溶入社会,就务 必要遵守社会规范。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在样式不一的社会规范中,能使得人与人和谐相处,让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些行为规范,就是“礼”。于是,只有知何以为“礼”,人才能与其外部世界和谐相处,也才能真真正正安定地立身处世。故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说:“礼以行义”,这是圣人制礼的宗旨,也是“礼”的精神所在。只有识得“礼”的精神,才能既守礼又达变,才能真真正正做到行义,从而成为君子。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和提防的是,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礼”着重是指合义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礼仪、礼节、礼貌”之类只是“礼”的末节。《礼记·乐记》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唐朝著名经学家贾公彦在其《周礼义疏》中说:“礼,所以统叙万事”。于是,绝不能肤浅地将“礼仪、礼节、礼貌”相当于“礼”。
人在社会中,不管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离不开与人相交。还得需要“知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并且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若不知人,就无法“择其善”而改“不善”,也就易受他人误导,从而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最终既无法立足社会,更无法成为君子。
所谓“言为心声”。于是,要“知人”,就务 必要“知言”。要以言知人,不但要对言语本身进行价值判断,还need“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样才能识别言语中的真伪、善恶、是非、端曲。这当然并不容易。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19、25)。要能如此以言知人,既需要学习圣人之道,以知仁明义;更需要单独思考、反复实践,以增长经验和能力。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那些批孔薄儒者,其实也就是说根本就不懂孔子之言,有些甚至连《论语》中的字都还没认全,更遑论通读全文、深刻理解了。此正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君子文化。生而为人,就应当要做君子。不管“知命”、“知礼”、“知言”还是“知人”,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君子。对民众来说,不但自己要成为君子,还要努力作用与影响周边之人成为君子;对为政者来说,不但自己要以身垂范成为君子,还要制礼作乐,以礼之规范、乐之教化使整个社会成为君子社会。
没人不希望与君子相交,没人不希望生活在君子社会。以人类历史的经验来看,即便是禽兽,断然不会愿意生活在“小人社会”、“禽兽社会”。然而,正由于人类社会仍徘徊于“小人社会”与“禽兽社会”之间,仍未真真正正脱离“丛林”状态,因此才更需要“君子之道”的教化和引领,以期早日进入“君子社会”。
-----------------全文完---------------
从20二十四年3月开始动笔,直到今天,历时约两年九个月,《善读「论语」》第1稿总算完成了。接着下面,将会对全文进行修订。欢迎各位老师、朋友提出宝贵意见,笔者定当洗耳恭听、从善如流,以期不辱没圣人圣言。——20二十四年11月22日
二十加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5。六十知天命…何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并且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30岁能够自立;40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岁明 白了天命;60岁能正确对待各式言论,不觉得不顺;70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时也命也,善始慎终,尽人事听天命 出自哪里
孔子晚年三句话对后人的作用与影响:一:时也,命也(时机决定命运))。二:慎始,善终(选对了就要坚持下去))。三:尽人事,听天命(你只管努力去做事,其他别的交给天意))。人这一 生务必要做好一件事,不做不会咋样,但做了会很不一样!!!
转载自船长---
《孔子家语》卷第3
观周第十一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徃矣。」对曰:「谨受命。」遂言於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後也,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後,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徃。」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疋,坚其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於老聃,访乐於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所以察形,徃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於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喟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温恭慎德,让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於此。江海虽左,长於百川,用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於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於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於辩,听者乱於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
弟子行第十二
卫将军文子,问於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後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馀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什么是?」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於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後称怒焉。』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疋夫不怒,唯以亡其身。』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戁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摈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什么是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於赤也,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於人也,无所不信,其骄於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或许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爸妈。夫子用其仁为大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於民矣,廉於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助之,夫也中之矣。』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於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自见孔子,出入於户,未尝越礼,徃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於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隮。』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赐也固不足以知贤。」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於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孔子曰:「言之乎。」子贡用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然:「吾亦语汝耳之所未闻,目之所未见者,岂思之所不至,智之所未及哉。」子贡曰:「赐愿得闻之。」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也;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於爸妈,恭於兄弟,从善而不教,盖赵文子之行也;其事君也,不敢爱其死,然亦不敢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君陈则进而用之,不陈则行而退,盖随武子之行也;其为人之渊源也,多闻而难诞,内植足以没其世,国家有道,其言足以治,无道,其默足以生,盖铜鍉伯华之行也;外宽而内正,自极於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於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也;孝恭慈仁,允德义图,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於其身,臣不可以不忠於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平仲之行也;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子之行也;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亲观於四方也,不忘其亲,不尽其乐,以不能则学,不为己终身之忧,盖介子山之行也。」子贡曰:「敢问夫子之所知者,盖尽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什么是其然?亦略举耳目之所及而矣。昔晋平公问祁奚曰:『羊舌大夫,晋之良大夫也,其行怎样?』祁奚辞以不知。公曰:『吾闻子少长乎其所,今子掩之,何也?』祁奚对曰:『其少也恭而顺,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其为大夫,悉善而谦其端;其为舆尉也,信而好直其功,言其功直,至於其为容也,温良而好礼,博闻而时出其志。』公曰:『曩者问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变,未知所止,是以不敢得知也,此又羊舌大夫之行也。』」子贡跪曰:「请退而记之。」
贤君第十三
哀公问於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吾闻其闺门之内无别,而子次之贤,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的弟弟曰,灵公弟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入,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子贡问於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子曰:「吾未识也,徃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哀公问於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公曰:「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荒於淫乐,耽湎於酒,佞臣谄谀,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诛桀。而有其国,此谓忘其身之甚矣。」
颜渊将西游於宋,问於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於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於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於数,而比於踈,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孔子读诗于正月六章,惕焉如惧,曰:「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时不兴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即妄也。故贤也既不遇天,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皆类是也。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此言上下畏罪,无所自容也。」